“信濃”號航空母艦的標準排水量達62000噸,滿載排水量更是可以達到73000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也是美軍“小鷹”號航母服役前世界上最為巨大的航空母艦。該艦的飛行甲板長約256米,寬約40米,動力裝置為12台主鍋爐和4台蒸汽輪機,最大航速為28節,續航力10000海裏/18節,28節的最高航速對於這種裝備重裝甲的艦艇已經相當不易。“信濃”號可搭載飛機42~48架,其中約20架戰鬥機和27架俯衝轟炸機。艦上裝備有16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平炮,145門25毫米高射炮,以及22挺13毫米高射機槍。“信濃”號的防空火力配置比較合理,而且各種火炮數量眾多,火力強大,有很強的防空能力。另外,“信濃”號的最大特點是防護能力強,其飛行甲板的裝甲厚度為75毫米,其中還有厚200毫米的鋼筋水泥層,據稱可抵禦500千克航空炸彈的攻擊。
航母戰鬥群就是以大型航母為核心,集海軍航空兵、水麵艦艇和潛艇為一體,是空中、水麵和水下作戰力量高度聯合的海空一體化機動作戰部隊。
“信濃”號最早是作為快速裝甲航母來設計的,但是航母一定要形成戰鬥群才能夠形成戰鬥力。二戰期間的航母戰鬥群除了兩艘以上的航母以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快速戰列艦、重型或輕型巡洋艦,還有數量眾多的驅逐艦、掃雷艇、魚雷艇和炮艇,以及後勤補給船、油輪等等。而在“信濃”號第一次試航之前,日軍已經在萊特灣海戰中損失了全部4艘航空母艦,單靠“信濃”號一艘航母,是無法形成戰鬥群的。同時,因為日軍大中型戰列艦和巡洋艦也損失嚴重,就算已經有數艘航母服役,日本海軍也沒有足夠的艦隻護衛航母,沒有完整空海保護的航母是極為脆弱的,根本無法有效作戰。日本海軍將領也深深知道這點,既然無法形成戰鬥力,那麼隻能把現有的航母作用重新定義。作為本土決戰,對抗美軍的空軍,主要依靠的是日本陸基航空力量。而航母隻能作為輔助手段,配合陸基飛機作戰。所以該艦被迫變為航空母艦的海上物資補給艦,作為一個浮動的彈藥與飛機補給基地,除了自身具有相當的攻擊能力和防禦力以外,還攜帶其他海陸軍航空戰隊所需的炸彈、魚雷、燃油、淡水食品等等,還可裝載多餘的飛機用來對海上的其他航母和陸基飛機場進行補充(除了本身的47架飛機,“信濃”號還可以裝載另外70架備用飛機)。這種設計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航母的主要作用在於進攻,以擊毀對方的主力艦為目的,而“信濃”號擔負的角色顯然是很尷尬的,難逃最終覆滅的命運。
1944年11月28日,“信濃”號首次出航從橫須賀港駛往吳港。次日淩晨,美國潛艇“射水魚”號向它連續發射了6枚魚雷,有4枚擊中了該艦右舷。本來4枚魚雷對大和級戰艦不構成太大威脅,同級的“武藏”號在萊特灣海戰被擊中20餘枚魚雷後才沉沒。但“信濃”號上的船員遠沒有“武藏”號上的船員那樣經驗豐富,中魚雷後因為處置不當無法製止進水,有些船艙連密封門也沒有安裝,11月29日上午10點18分,“信濃”號急劇傾斜,半小時後沉沒。這艘花費6年時間苦心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在沒有發過一炮,也沒有起飛過一架飛機的情況下,在完工後不到10天的首航中就葬身海底,成為世界海軍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艦,也是世界曆史上被潛艇擊沉的最大一艘戰艦。
日本人花了4年半時間來建造“信濃”號,可在第一班出航不到20個小時內即被擊沉,它的誕生和覆滅,都從某種程度上預言了日本在二戰中的必然結局。
千歲級
千歲級航空母艦共有“千歲”號和“千代田”號兩艘,原設計為水上飛機母艦,在二戰中為補充日本海軍航母的損失而改建為航母。但建成後因當時的日本缺乏飛機和飛行員,所以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千歲級的排水量為15300噸,航速29節,裝備有8座127毫米火炮和30座25毫米炮,可以搭載飛機30架。
“千歲”號由吳港海軍船廠建造。1934年11月26日開工,1938年7月25日完工。1943年到1944年1月1日改裝為輕型航母,被編入第三艦隊第五十航空戰隊,從事輸送飛機和船隊護航任務。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中遭到轟炸沉沒。
“千代田”號由吳港海軍船廠建造。1936年12月14日開工,1938年12月15日完工。1942年到1943年10月31日在橫濱海軍造船廠改裝為輕型航母,編入第十二艦隊第五十一航空戰隊。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中遭到美軍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炮擊而沉沒。
雲龍級:日本海軍的最終幻想
雲龍級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繼“大鳳”號航母之後,於1942年著手設計的最後一批中型正規航空母艦。日本海軍的設計目標是利用雲龍級航空母艦和重巡洋艦隊一起使用來攻擊美國的護航艦隊而非作戰艦隊。雲龍級航空母艦包括“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笠置”號、“阿蘇”號和“生駒”號6艘,原本隻打算建造1艘,並以“飛龍”號航母的設計作為腹案。中途島戰役後,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需求更加急迫,由此雲龍級的建造數量被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