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二戰顯威力(12)(1 / 3)

但是,這些優秀的飛行員在1942年的戰鬥中已經消耗殆盡。從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6月的中途島之戰、8月的東所羅門海戰一直到10月的聖克魯斯海戰,日本海軍總共損失了700~800個機組。雖然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這個數字並不大,但死去的卻都是日本空軍的精銳,是日本帝國戰前多年間精心培養的幾乎全部成果。因此,可以說日本空軍已經元氣大傷。在中途島海戰中,由於籌劃失策而損失了無數有戰鬥經驗的飛行員,在所羅門消耗戰中,日本海軍也同樣遭到很大的損失。當然,日本海軍為了加強和擴充空中兵力曾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時間不等人,要恢複航空部隊的實力,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在日益緊迫的戰局麵前,1年的時間顯得是如此漫長。如果有足夠的訓練時間,拚死下一番工夫苦練,或許對戰局有所補益。但是,美軍的進攻速度之快大大出人意料,至少比日本所預期的時間要早半年。為此,一名日軍飛行教官曾經說:“海軍迫切需要飛行員,那些在戰前甚至連做夢也沒想過能接近戰鬥機的人,現在都被派去打仗了。”由於飛行員們未能得到基本訓練的時間和機會,這些技術低劣的駕駛員在戰場的表現可想而知。在太平洋上空,隻有少數天資聰穎或者福星高照者能夠擊落美軍飛機,其他的大多數人都隻能淒慘地淪為美軍飛機的獵物。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作著充分的準備。隨著美國軍事工業全麵轉入戰時生產,大批航空母艦和登陸艦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軍部隊擁有了一支以航母為核心具有極高機動力和極強突擊力的艦隊,能夠確實保證掌握製空權和製海權。因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進行了慎重研究後,決定采取以中太平洋為主、西南太平洋為輔的雙管齊下戰略,將日軍在太平洋上的部署攔腰截斷,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而且,這條路線與美軍後方基地路程較近,能節省部隊與運輸船隻,采取步步為營的戰略逐步推進,為戰略進攻的順利實施創造有利條件,從而迅速結束戰爭。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美軍先後組織了新喬治亞島戰役、吉爾伯特群島戰役、馬紹爾群島戰役,隨後的進攻矛頭直指馬裏亞納群島。

決戰之前

馬裏亞納群島是西太平洋上的一組島嶼,在東京以南大約1000餘海裏處。它位於琉球群島、台灣島和菲律賓群島以東,北望硫黃列島,南臨加羅林群島,由北向南成弓形延伸,形成一條長約400餘海裏的綿延弧線,其中最大的島嶼為關島、塞班島、提尼安島和羅塔島。該群島1565年起成為西班牙的屬地,為紀念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馬裏亞納王後,才稱為馬裏亞納群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委任統治地”的名義將這些島嶼占為己有,並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即1941年12月10日占領關島。該群島是日本阻遏美軍從中太平洋進軍、保衛日本本土的重要門戶,也是美軍向西太平洋和遠東發展進攻的必經之地。

當日軍察覺美軍奪占馬裏亞納的企圖,原本為抵擋麥克阿瑟戰線而發動的“渾號作戰”計劃被迫中止,作戰艦艇往北支持小澤,繼而發動日軍大本營苦心策劃的“阿”號作戰:以岸基飛機與航空母艦機動艦隊發動海上大決戰,打敗盟軍主力艦隊以扭轉劣勢。

為了充分發揮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日本大本營還將第二艦隊和第三艦隊合編組成為第一航空母艦機動艦隊,由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統一指揮。第一機動艦隊是日本當時唯一的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下轄9艘航空母艦,具體編製是:

第一航空戰隊:“大鳳”號、“瑞鶴”號和“翔鶴”號3艘航空母艦,第六零一航空隊,作戰飛機225架;

第二航空戰隊:“隼鷹”號、“飛鷹”號和“龍鳳”號3艘航空母艦,第六五二航空隊,作戰飛機135架;

第三航空戰隊:“千代田”號、“千歲”號和“瑞鳳”號3艘航空母艦,第六五三航空隊,作戰飛機90架。

1944年6月15日,當豐田副武大將接到美軍在塞班島登陸的電報後,立即下達執行“阿”號作戰的決戰令,並命令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進攻馬裏亞納群島海域之敵,殲滅敵艦隊”。5分鍾後,豐田大將又發出另一封電報,重複了東鄉元帥在對馬海戰時所發出的名言:“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我軍將士務須全力奮戰。”接到命令後,小澤立刻率第一機動艦隊向馬裏亞納出擊,殺向塞班島。

美軍於15日在聯合遠征軍部隊司令特納指揮下順利登陸塞班島,原本認為日軍無力增援的斯普魯恩斯發出18日登陸關島的命令。不料同日18時35分,美國潛艇“飛魚”號在聖貝納迪諾海峽發現一支日本艦隊,19時45分,另一艘美國潛艇“海馬”號在菲律賓蘇裏高海峽北部附近也發現另一支日本艦隊。17日夜裏,又一艘美國潛艇傳來發現日本海軍艦隊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