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災難並未就此結束,就在“大鳳”號遭到美軍潛艇攻擊後幾小時,日本海軍的另一艘大型航空母艦“翔鶴”號又遭到美軍“飛魚”號潛艇的攻擊。由於負責保護“翔鶴”號的驅逐艦聲呐裝備比較落後,在眾多軍艦活動的海域根本無法發現美軍潛艇的逼近,“飛魚”號巧妙地突破警戒,搶占有利攻擊陣位,隱蔽地向“翔鶴”號發射了6枚魚雷,有3枚魚雷直接命中“翔鶴”號。海水從炸開的破口洶湧而入,航母內部也燃起大火,並不時發生爆炸,艦體很快產生傾斜,這艘曾參加過偷襲珍珠港和珊瑚海大戰的日本海軍的“元老”,同“大鳳”號一起沉入了馬裏亞納的海底。該艦1263名艦員,隻有在甲板上的少數人員獲救。而“飛魚”號隨即遭到日軍驅逐艦長達3小時的追蹤,總共承受了105枚深水炸彈的攻擊,憑借著靈活的機動性能,“飛魚”號隻受了輕傷,在擺脫日艦攻擊後返回塞班島。
馬裏亞納海空戰以日本人的徹底失敗、美國人的完全勝利而告終。經此一戰,美國人不僅掌握了馬裏亞納的製海權和製空權,還使日本人徹底喪失了獲勝的信心,這為最終擊敗日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次海戰中,日軍3艘航空母艦、2艘油艦被擊沉,4艘航空母艦以及戰列艦、巡洋艦、油船各1艘被擊傷,損失飛機395架,傷亡和被俘達5萬多人。而美軍僅有2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受輕傷,損失艦載機126架。此役,日軍阻滯美軍戰略進攻的企圖被粉碎,其航空母艦編隊受到致命打擊。更為重要的是日本航空兵的損失高達92%,損失的大量有經驗的飛行員無法得到彌補,使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隊無法形成戰鬥力,從而使美軍掌握了太平洋的製空權和製海權,為美軍的戰略進攻奠定了更好的基礎,馬裏亞納海空戰也充分證明了海軍航母航空兵對於取得海戰勝利的關鍵性作用。
13.最後一次搏殺
萊特灣海戰是指在1944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之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軍為爭奪萊特島,在菲律賓萊特灣周圍海域所發生的四場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海空大戰以及其他幾次零星海空戰的總稱。
登陸萊特灣
1944年美軍占領了馬裏亞納群島,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在6月的馬裏亞納海戰中日本的航母艦隊被重創,更使美軍在西太平洋獲得了空中和海上的絕對優勢。
麵對節節的勝利,美軍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計劃。1944年7月,羅斯福和麥克阿瑟以及尼米茲在珍珠港召開了一次會議,尼米茲主張進攻台灣,而麥克阿瑟則堅持先進攻菲律賓,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羅斯福總統在聽取了雙方的觀點後,表示支持麥克阿瑟的意見,決定先占領呂宋島,然後再奪取硫黃島,接著占領衝繩島,從衝繩島發起對日本本土的攻擊。
要想占領呂宋島,則必須首先占領萊特島,為確保作戰成功,美軍決定先對日軍航空兵基地進行全麵壓製,這一任務由太平洋艦隊來執行。這支艦隊由哈爾西和斯普魯恩斯輪流執掌帥印,當一人在前線指揮時,另一人則在珍珠港休整並醞釀下一次戰役。這支艦隊由哈爾西指揮時稱為第三艦隊,在斯普魯恩斯率領下則改稱第五艦隊。
日軍對美軍的調整也很清楚,為此日軍大本營調整戰略部署,製訂了保衛內防禦圈的“捷”號作戰計劃,該計劃下設四個子計劃,菲律賓地區為“捷一”號,台灣琉球為“捷二”號,日本本州諸島為“捷三”號,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為“捷四”號,試圖集中所有軍事力量,盡最後努力粉碎美軍的進攻。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大將考慮到日軍優秀的飛行員在戰爭中幾乎損失殆盡,日軍航母的戰鬥力也太弱,決定利用航母執行誘敵任務,而讓戰列艦和巡洋艦擔任主攻。整個計劃充分體現了武士道精神,隻字未提艦隊撤退的方案和路線,尤其是航母艦隊更是沒有打算生還,日本將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這次決定性的戰役。
9月6日至12日,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的第三十八特混艦隊對帛琉群島、雅浦群島、棉蘭老島、呂宋島上的日軍機場進行了連續六天的猛烈轟炸。通過這次空襲,哈爾西敏銳地察覺到日軍在菲律賓中部地區的防禦極為薄弱,便建議取消原定在帛琉群島和雅浦群島的登陸,集中兵力直接在菲律賓中部登陸。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采納了他的建議,由西南太平洋戰區和中太平洋戰區組成聯合部隊,決定提前兩個月,於1944年10月20日在菲律賓萊特島實施登陸。美軍的登陸部隊共有4個師約17萬人,海軍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七艦隊,由金凱德中將任司令,主要擔負對登陸艦隊的對空、對潛警戒,並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二是哈爾西的第三艦隊,負責對整個登陸部隊的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