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圍對外正麵追擊敵人時,快速集群也起了重要作用。這時,快速集群都是在寬大正麵沿獨立方向遂行任務。例如,在追擊敵人時,第6坦克集團軍進攻的地帶寬24~50公裏,每個軍都在兩個相隔3~20公裏的方向上作戰。由1個加強坦克旅或1個機械化旅組成的軍先遣支隊通常脫離主力20~30公裏。追擊速度達每晝夜30~35公裏到40~60公裏,有時甚而至於達70公裏。
4.南斯拉夫解放
蘇軍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擊潰了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從而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獲得解放。蘇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內並進抵南斯拉夫邊境。巴爾幹半島的形勢發生了劇烈變化。
鑒於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的德軍交通線麵臨嚴重威脅,德軍統帥部被迫於1944年8月26日命令所屬兵團從希臘北撤。
戰果的擴大,更加堅定南斯拉夫人民必勝和信心,此後的解放鬥爭活動空前高漲,人們懷著對法西斯治者的仇恨,拿起武器給予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重創,從而使廣大的地區獲得解放。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與國內外敵人的嚴酷鬥爭中不斷成長、壯大,至1944年9月,已擁有15個軍(50個師)、2個戰役集群(每1個集群由2個旅組成)、16個獨立步兵旅和130支遊擊隊,共約40萬人。他們鬥誌昂揚,且富有戰鬥經驗,頗有戰鬥力。與此同時,南斯拉夫共產黨人還領導人民群眾在解放區進行了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在各族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權。
然而,直至1944年9月前,南斯拉夫所有重要城市、主要鐵路和公路仍被敵人所控製。德軍魏克斯元帥指揮的F集團軍群(轄第2坦克集團軍、塞爾維亞集團軍級集群和一些獨立部隊),繼續在南斯拉夫土地上肆虐。南斯拉夫境內的敵軍總數近至50多萬人。
1944年9月底,蘇聯元帥托爾布欣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進抵保南邊界維丁地域;而南麵,保加利亞第1、第2、第4集團軍在皮羅特到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三國交界處的正麵上展開。蘇軍已有可能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反抗德國侵略者的鬥爭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
直到1944年秋天,蘇南軍隊合力對駐塞爾維亞的敵軍,特別是在貝爾格萊德方向的敵軍實施決定性突擊的條件已經成熟。
參加貝爾格萊德戰役的蘇、南、保三國軍隊,此時已發展壯大。官兵的萬人,火炮和迫擊炮4477門,坦克和自行火炮421輛,飛機約1300架,作戰艦艇約80艘(多為裝甲艇)。而其中,蘇軍方麵參加戰役的有:烏克蘭第3方麵軍所屬第57集團軍、空軍第17集團軍、近衛第4機械化軍。第236步兵師、第5獨立摩托化步兵旅、近衛築壘地域以及多瑙河區艦隊,總計火炮、追擊炮和火箭炮多達35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58輛,飛機1292架,作戰艦艇約80艘。而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基本兵力,即第57集團軍、近衛第4機械化軍由拉杜耶瓦茨、庫拉、維丁地域向貝爾格萊德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烏克蘭第2方麵軍所屬第46集團軍近衛第10步兵軍和空軍第5集團軍一部,配合烏克蘭第3方麵軍的行動。南斯拉夫方麵參加戰役的有:第1集團軍級集群(無產者第1軍、第12軍和由數個師編成的1個戰役集群),第13、第14、第15、第16軍;保加利亞方麵參加戰役的有:第1、第2、第4集團軍。與蘇、南、保三國作戰的敵軍有:官兵15萬人,火炮和追擊炮213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25輛,飛機352架。雙方兵力兵器對比,蘇、南、保三國軍隊居優勢地位。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兵力比敵軍多3.4倍,炮兵多1.1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2.4倍,飛機多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