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美國“企鵝”AGM-119反艦導彈(1 / 2)

結構特點

企鵝係列反艦導彈采用相同的鴨式氣動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彈體結構,4片箭羽式控製舵麵和穩定彈翼分別位於彈體前部和後部,前舵和彈翼均呈X形配置,處於同一水平麵上。圓柱形彈體頭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彈體內部采用模塊化艙段結構,從前到後分為3個艙段:導引頭艙、戰鬥部艙和發動機艙。

導引頭為視場可變的熱成像被動紅外導引頭,有寬、窄兩種視場,寬視場在遠距搜索目標階段使用,當導彈接近目標時轉入跟蹤鎖定目標階段,此時將導引頭的寬視場轉換為窄視場。該導引頭采用了凝視焦平麵陣列技術,不是跟蹤目標熱點,而是由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產生的製導信號跟蹤目標,可以引導導彈飛向對比度變化最為明顯的艦舷吃水線附近攻擊。由此帶來最大的破壞殺傷效果。該導引頭作用距離較近,但中段慣導係統的精度允許其在更為接近目標處開機工作,這有利於導引頭抗幹擾和提高製導精度。企鵝係列反艦導彈的動力裝置均為1台羅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設計的無煙固體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均采用半穿甲爆破型,總重120公斤。

艦對艦型

企鵝家族中最早設計的兩型反艦導彈均為海上平台設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艦對艦導彈係統。企鵝-I型艦艦導彈係統包括導彈和艦載設備兩部分。企鵝-I型反艦導彈采用鴨式氣動布局。整個導彈分為頭部、戰鬥部和動力裝置三個艙段。彈體為圓柱形,頭部為卵形。4片燕尾形鴨式控製舵和4片燕尾形彈翼均呈X型配置。動力裝置包括固體火箭助推器和火箭發動機,速度為亞音速,最大射程20公裏。製導設備包括慣導係統、自動駕駛儀、紅外導引頭和激光高度表。慣導係統用於導彈飛行中段的控製,飛行25公裏的導引精度為200米;激光高度表用來控製導彈飛行的高度;紅外導引頭用於導彈飛行末段的製導。戰鬥部采用了美國小鬥犬導彈的MK-19型半穿甲爆破型,重120公斤,裝藥50公斤,有一個延時觸發引信,保證導彈在穿破目標外殼後,進入其內部爆炸,取得最大的殺傷後效。

艦載設備包括目標探測(探測雷達)、火控係統(火控雷達和火控計算機)和發射裝置。作戰時,由艦載雷達或被動探測設備探測目標,根據探測到的目標數據和搭載艦艇的運動參數,火控係統的處理機進行數據處理。操縱員選定目標、飛行彈道和導引頭工作方式,操縱艦艇進入發射陣位,對導彈進行發射前檢查並組織發射。由於導彈發射後為自主控製,所以艦艇發射導彈後即可退出。導彈在爬升到巡航高度(40-60米)後助推器脫落,主發動機啟動。導彈根據預編程序先轉向目標飛行,接著在慣導係統和高度表控製下巡航飛行。當飛至預定的導引頭開機點時開機,對目標搜索、捕獲和跟蹤。最後,根據發射前選定的末段彈道,對著目標或迂回到目標後麵攻擊。

在企鵝-I型導彈服役後,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又在企鵝-I的基礎上發展出企鵝-II多用途反艦導彈。企鵝-II型艦艦導彈導彈的氣動布局和內部結構配置與企鵝-I完全相同,不過動力裝置采用了高能推進劑,射程增加到30公裏,企鵝-IIMOD7型達34公裏。製導設備更加先進和精確,中途製導采用了可編程慣導係統,導彈發射後能按程序左轉或右轉、直線或迂回飛行。紅外導引頭是一種視場可變的熱成像導引頭,以寬視場搜索、捕獲目標後轉入窄視場跟蹤,由目標與周圍背景的對比度來產生製導指令,引導導彈攻擊目標。現在說的艦對艦、岸對艦兩用型企鵝-II是老企鵝-II的改進型,有多種型號。

企鵝-I在挪威共裝備了30艘艦艇。企鵝-II裝備的艦艇包括挪威14艘、土耳其8艘、瑞典16艘、希臘6艘。

空對艦型

在連續開發了兩型艦艦導彈後,挪威康伯格公司把視線投向了固定翼戰鬥機和海軍艦載直升機。顯然,飛機在執行反艦任務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良好的視野、相對寬大的探測範圍、更好的平台機動性。因此,從1979年開始,挪威康斯伯格公司連續研製出兩型空對艦的企鵝導彈,主要裝備固定翼戰鬥機的企鵝-III型和裝備海軍艦載直升機的企鵝-IIMOD7型。

企鵝-III空對艦導彈主要用於抗兩棲登陸,特別用於封鎖海域和攻擊艦艇目標,也可作為空對地和地對地導彈使用。企鵝-III的彈體氣動布局、內部結構和整體設計理念與企鵝-II幾乎完全相同,隻是在尺寸上有所變化,導彈彈體加長了200毫米,翼展則縮短了400毫米。由於導彈裝備的平台是高速飛行的固定翼戰鬥機,平台本身即可賦予它所需要的高度和速度,因此企鵝-III型取消了固體火箭助推器,騰出空間裝載更多的火箭發動機推進劑,其結果是企鵝-III型的最大射程增大到55公裏。達到了中程反艦導彈的標準。這就為搭載企鵝-III的空中平台的作戰使用帶來了巨大方便,企鵝-III可在敵方防空火力範圍外發射,極大的保證了發射平台自身的安全。它的允許發射高度最低可到50米,載機發射導彈時飛行馬赫數為0.5-0.96之間(這是戰機在執行任務時最通常采用的亞音速模式)。發射後,導彈在慣導係統控製下左右轉彎,進入初始航向,然後自動下滑到預定高度。到達海麵上空時,導彈再次下降進入掠海攻擊模式,在預定的航線分段點轉入末段攻擊航線,並在兩種預定掠海飛行高度中選擇一種。接近目標時,導彈爬升至兩種掠海高度中的較高的那個高度上,紅外導引頭開始搜索;發現目標後,進行自動跟蹤和鎖定,將導彈導向目標,使導彈擊中目標艦吃水線上方,將其擊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