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兩個人用一把槍,因此十分不便,特別是騎兵,根本無法兩人操作。最早裝備小型火門槍的軍隊是德國的黑衣騎士,騎士們每人挎一隻火門槍。雖然這種槍在今天看來很落後,但在當時卻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威力。在黑衣騎士與法國軍隊的一次交戰中,黑衣騎士用繩子把槍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槍,右手點火,打完一次重新從膛口裝入火藥和彈丸。盡管德國火門槍命中率較低、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但因為法國士兵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能噴火飛彈的新式武器,嚇得他們當場四處逃脫。因為這種槍存在太多的不便,於是為了使槍能夠單人方便地使用,一位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點火裝置,用一根可以燃燒的“繩”代替紅熱的金屬絲,並設計了擊發機構,這便是火繩槍。
歐洲大力發展火繩槍的同時,中國的火門槍卻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此時的中國開始增加手銃槍管的長度,經過這樣的改進,多管火銃出現了。兩者外觀不同,但實際上還是有些共同之處的。
雖然在使用手炮的時期就已經發明了蛇杆,但關於火繩槍的最早記載卻是出現在公元1475年的一份德文手卷中。在這份手卷中,蛇杆移到前方,火繩夾向後,長度減半,固定釘以下的部分被切除,多了一個鏈結,鏈結再連著一個杠杆,杠杆後端連上扳機。發射時隻要將扳機上壓,杠杆後端就會上移,前端隨之下降,帶動鏈結將蛇杆後拉,接觸藥鍋,當鬆開扳機時,杠杆下方的一個彈簧片會將杠杆前端推回原來的位置,蛇杆也會自動歸位。整個機械結構都可以裝置在槍身右側,再用一個銅片加以保護。這種發射機構的好處在於兩隻手都可以用來扶持火槍,發射時手部移動的距離較短,有助於瞄準目標,由於彈簧和杠杆的關係,蛇杆不會亂動,大大解決了發射的問題。
火繩槍中的火繩是一根麻繩或撚緊的布條,它需要放在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中浸泡後晾幹才能緩慢燃燒,燃速大約每小時80毫米~120毫米,這樣,士兵將金屬彎鉤壓進火門後,便可單手或雙手持槍,眼睛始終盯準目標。訓練有素的射手每3分鍾可發射2發子彈,而如果是長管槍,其射程可達100米~200米,威力強大。
從火門槍到火繩槍,是槍械發展史上點火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直至今天,火繩槍的原理仍獲得廣泛的應用。它在戰場上一出現便引起各國軍隊的注意,並且很快就淘汰了火門槍,成為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作戰兵器。當時的戰爭采用的是大群人馬進行戰鬥的方式,隊形較為密集,因此容易殺傷敵人。
火繩槍發明不久,出現了另一種類似的槍械結構,不同點在於彈簧片的使用。在這種設計中,彈簧片被接到蛇杆上,而且也不是用來將蛇杆推回原位,而是用來將蛇杆彈向藥鍋。在發射前,火槍兵要將火繩裝上蛇杆,然後將蛇杆扳到待發的位置,輕輕一壓扳機就會將彈簧釋放,彈力會將蛇杆壓入藥鍋。這種設計的好處是發射的動作更小,點燃的速度更快,有助於準確度的提高。壞處是火繩容易熄滅,而且由於沒有保險裝置,容易造成意外。由於這一點,這種結構在公元1550年後就從歐洲大部份地區消失了,隻有在日本還一直沿用。
火繩槍引入日本的時間比較晚,直到公元1543年,一個名叫克裏斯多福·狄·摩達的葡萄牙人才將火繩槍引進日本。當時日本是在戰國時代,各地大名諸侯無不竭力增強武備,火繩槍隨即被大量仿造。公元1557年時,織田信長就訂購了500支,武田信玄也預言火槍會是戰爭中的決定因素之一。而中國也在同期引入火繩槍,甚至可能更早,但認識火繩槍卻是在倭寇攻打沿海地帶時,通過對日本作戰,才得以係統完善。
雖然火繩槍是第一種可以真正用於實戰的輕型射擊武器,但它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它不能在風雨天使用,戰鬥開始前和戰鬥進行中,火繩必須始終燃著,不僅消耗量大,而且非常容易發生危險,特別是在夜間作戰時,因為燃著的火繩所發出的光亮,容易暴露出己方所在地及作戰兵力的數量。於是,人們又開始探索克服火繩槍缺點的新型武器。
5.科爾多瓦的火槍部隊
16世紀初,西班牙一位叫薩羅·德·科爾多瓦的將軍在國王的支持下建立了歐洲第一支正規的火槍步兵部隊。他對火繩槍戰術有獨到研究,他的火槍隊裝備的全是“穆什克特”火繩槍。最初這支部隊被編成20個縱隊,每個縱隊1000~1250人,每個縱隊又分成5個連。後來,他又將火繩槍部隊改成步兵團的編隊體製,每個步兵團轄3個縱隊,步兵團由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而成,這種混編步兵團又稱為“西班牙方陣”。在“西班牙方陣”中,火槍兵與長矛兵數量大體相等,但沒多久火槍兵就漸漸增多了,遠遠超出原來的編製。
為了能更好地發揮火繩槍的威力,科爾多瓦將軍又發明了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新戰術——後退裝彈戰術,運用這種戰術,一個火槍戰鬥編隊一般有40個橫列。作戰時,列隊的槍手依次齊射,爾後沿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後排裝子彈,這種戰術彌補了火繩槍發射速率太慢的缺陷,從而保證了射擊的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