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改名為豫才。在南京求學時取學名周樹人。“魯迅”是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既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創者,也是現代散文的開創者,現代雜文之父。
紹興的周家曾是名門望族。19世紀中葉,清軍勾結英法聯軍擊敗太平軍後,在紹興大肆燒殺,周家元氣大傷。魯迅出生時,周家已經沒落。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入獄,魯迅到母親魯瑞娘家避難,不久,父親周伯宜吐血臥床,魯迅每日出入於當鋪和藥店。1898年,魯迅在南京求學期間,受到了康梁維新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讀到嚴複譯述的《天演論》後,受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術影響很深。1902年考取官費留學,懷著救國理想進入東京弘文學院。東京當時是中國革命黨人活動的中心,《清議報》、《新小說》成為了留學生們的精神食糧。魯迅也開始接觸國外文學作品,並以翻譯形式創作了曆史小說《斯巴達之魂》,同時與許壽裳開始探討中國的國民性問題。
1904年,魯迅從弘文學院畢業後,來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然而,對中國國民性的認識越深,對醫學救國理想就越懷疑。“有一回,我竟在圖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從那一回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呐喊·自序》)魯迅從此“棄醫從文”,致力於“改變他們的精神”。
在籌辦《新生》雜誌因經費等原因失敗後,魯迅一邊與周作人翻譯外國小說,集結為兩部《域外小說集》出版,一邊向國內介紹外國的文學和哲學。1909年回國在浙江的中學教化學、生物等課程,並以剛發生的辛亥革命為背景創作了文言小說《懷舊》(1911)。1912年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後隨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袁世凱複辟後,魯迅陷入了幻滅,埋頭於古籍。文學革命開始時,魯迅的心中仍然是一團“死火”。但當他渴望的“精神界之戰士”在寂寞中向他發出呼號時,內心的死火終於被重新點燃。
1918年8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與傳統宣戰的檄文《我之節烈觀》,自此加入了《新青年》作家群方興未艾的“隨感錄”創作熱潮。9月,在《新青年》5卷3期上發表了第一篇“隨感錄”《隨感錄二十五》。1920年後,在不斷創作的同時,還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教書和研究古典文學,編纂了《中國小說史略》、《嵇康集》、《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等。
魯迅筆耕一生,留下大量著作。除三種小說(《呐喊》、《彷徨》、《故事新編》)和兩種散文(《野草》、《朝花夕拾》)外,創作最多的是雜文,共結集16部。魯迅雜文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5部雜文集表現出較濃厚的啟蒙主義思想,較多地揭露和批判社會的腐敗和思想的落後,呈現出一種“由熱到冷”的特點。
《熱風》(1925)是魯迅的第一部雜文集,作者因為“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除《題記》外,收1918~1924年間所有的雜文41篇,主要有“隨感錄”27篇和《估〈學衡〉》等,既猛烈地批判封建倫理道德觀,複古思想和卑劣的國民性,又熱情宣揚民主和科學,鼓吹進步和改革,風格最為熱烈。
《墳》(1927)多為長文,取名“墳”,有收存陳跡、眷戀舊作之思。除《題記》、《寫在〈墳〉的後麵》外,收1907~1925年所作的“論文”23篇,既有日本時期的《人之曆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也有在“五四”時期的《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論雷峰塔的倒掉》,以及《春末閑談》、《燈下漫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主要批判封建傳統思想和落後意識,以深刻性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