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藝術派小說鬱達夫(1 / 2)

以創作社為代表的藝術派作家大多在國外留學,受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和日本“私小說”影響,擅長抒寫在異國他邦的屈辱和長期鬱積在心中的憤懣,或通過刻畫主人公形象來寄托自己的理想,具有明顯的“自敘傳”特點。

鬱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他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從小熟讀史書和古文,喜愛《桃花扇》、《燕子箋》等戲曲,1910年在教會學校育英書院因參加反對校長的學潮被開除,回家自修。1913年9月隨長兄鬱華到日本,1914年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習,受到屠格涅夫《初戀》、《春潮》等小說的影響,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係後,仍不能離開文學,遂與郭沫若等籌辦創造社,並開始創作小說。

鬱達夫的小說創作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1921年2月,完成處女作《銀灰色的死》,於當年7月在上海的《時事新報·學燈》上連載,後又完成了《沉淪》和《南遷》,結集為《沉淪》,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體現出鬱達夫小說的顯著的自敘傳性質、濃鬱的抒情格調、感傷的浪漫主義傾向。出版後立即引起轟動,其評論毀譽參半。1922年2月至7月,以“於質夫”為主人公的係列小說《茫茫夜》、《懷鄉病者》、《風鈴》(後改名《空虛》)和《秋柳》可以看做是其尾聲。

〖JP+1〗 (二)1922年秋回國後,由於現實的黑暗以及找不到工作的窘迫,他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的底層,寫出了《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一批反映人們“生的苦悶”的具有現實主義特點的作品,顯示出一種朦朧的革命文學傾向。《春風沉醉的晚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具有一種過渡期的色彩,既以自己身邊的瑣事為題材、注重表現作家內心感受,又有意識地表現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

(三)1925年至1927年,鬱達夫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終因觀念上的分歧登報退出創造社。創作上也出現矛盾的現象,既有較多情色描寫的小說《街燈》、《迷羊》和記錄愛情生活的散文《日記九種》,也有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小說《微雪的早晨》等。

(四)1928年後,與魯迅一起合編《奔流》,參加“民權保障自由大同盟”和“左聯”,但仍未能擺脫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她是一個弱女子》既有自然主義的情色描寫,又包含著積極的革命思想,而《東梓關》、《遲桂花》又流露出對隱居山林的向往,《瓢兒和尚》、《遲暮》則更為消極。1935年創作的最後一篇小說《出奔》表現出作者重新奮起的姿態。

鬱達夫的一生經曆了反叛和追求的痛苦曆程,其總趨勢是從以《沉淪》為代表的“病態美”,向以《春風沉醉的晚上》為代表的“感傷美”,再向以《遲桂花》為代表的“寧靜美”轉變。在他的每一個時期,甚至每一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並存著的積極和消極因素。雖然周作人憑借自己的威望為他辯護,但人們仍然把他視為“頹廢派”的代表。

鬱達夫對現代小說的貢獻,體現在他以具有散文化的結構、詩化的語言和感傷的情調的自敘傳小說模式,確立了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樣式,並創造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零餘者”形象。鬱達夫是一位具有詩人氣質的才子,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文藝理論和文學翻譯等領域都卓有建樹。他的小說所經曆的從表現“性的苦悶”到描寫“生的苦悶”的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很大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曆程,不僅贏得了眾多的青年讀者,而且更形成了一個以“抒情”為主要特征的小說創作流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