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京派小說沈從文(1 / 2)

在上海之外的北方京津地區,還活躍著一股強大的文學勢力——京派文學。他們以文學的自由化為特點,既反對左翼文學的政治化,也反對海派文學的商業化,努力追求文學的獨立性和理想化,在現代小說的抒情手法和田園風格方麵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他的祖父曾任貴州提督,嫡祖母為苗族。父親在辛亥革命時參與當地的武裝起義,後因謀刺袁世凱事泄而亡命關外。母親是世家之女,從小就認字讀書,對沈從文影響最深。15歲從鳳凰縣第一小學畢業後,即按照當地的風習進入地方土著部隊,在沅水流域駐留,看到上萬平民死於非命,見識了“湘軍”的強悍和殘忍,也見識了湘西人的美好人性。1922年因偶然機會接觸到《新潮》、《改造》等文學刊物,獨自闖蕩北京,升學失敗後,在“酉西會館”和銀閘胡同的“窄而黴齋”裏發憤自學。鬱達夫的《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1923),就是收到沈從文的求助信後的回複。從1924年底開始用“沈從文”等筆名在《晨報副刊》和《語絲》、《現代評論》、《小說月報》等刊物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鴨子》(包括散文、小說、戲劇和詩歌)後,在文壇上開始嶄露頭角,每年都有多部作品出版。1933年5月丁玲被捕後失蹤,兩個月後沈從文發表了《記丁玲女士》一文,引起文壇矚目。

1934年是沈從文一生中最為輝煌的一年。他返回湘西看望病中的母親後,寫出了小說代表作《邊城》和散文代表作《湘西散記》、《湘西》中的許多篇章,以及他的第一部自傳《從文自傳》。在隨後的兩年裏,陳從文對自己的創作做了初步的總結,出版了一係列小說選集,成為“京派”的領袖人物。

沈從文的小說大體上可以分為“都市”和“湘西”兩大題材。都市題材是他以“鄉下人”的身份對現實的直麵,重點是道德批判,通過“城鄉的對照”,喚起了作者對湘西人生的美好回憶和向往。《八駿圖》寫的是八位教授的醜態,而《紳士的太太》則主要寫紳士和淑女們的醜行。沈從文的都市題材小說較多地看到了現代文明背後的道德淪喪和人的自私貪婪,偏重於知識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左翼小說偏重社會分析和階級批判;新感覺派小說則偏重於感覺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雖都具有“揭露性”的特點,卻顯示出很大的區別。

湘西題材是他在成為都市人之後對過去的緬懷,重點是理想化的歌頌,生動地表現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及沅水流域的民風、民俗。《柏子》是沈從文小說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作者不是要描寫一個勞動者的性格,也不是要粉飾愚昧的人生,而是通過對人性的富於詩意的發現,表現人的生存狀態、自然欲望和生命活力。《蕭蕭》是沈從文最為寫實的作品之一。作品的自由結構和風俗描寫、愛情歌謠,使小說融入了散文和詩的因素。他的《龍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作品,更是從民間故事、苗族傳說和佛經故事中汲取營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和地方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