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中國文壇幾乎同時升起了兩顆代表著新文學發展新趨勢的明星:一是南方淪陷區的張愛玲;一是北方解放區的趙樹理。
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原名趙樹禮。他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農民家庭,三代單傳,小名“得意”寄托著祖父“金榜題名”的希望。6歲隨祖父讀“三聖教道會經”及《麻衣神相》、《奇門遁甲》,過目不忘,被鄉裏稱為“神童”。10歲時祖父去世,趙家徹底沒落,隨父親學會了“農民的技術”和“農民的藝術”兩門手藝,最喜愛上黨梆子、打鼓板等民間曲藝,接受了民間藝術和農民語言的熏陶。1923年小學畢業,1925年考入長治縣省立第四師範,接觸到新文學作品。1927年因反對校長被開除,後又被捕,在獄中開始小說創作。一年後出獄,改名“樹禮”為“樹理”,立誌創作“老百姓喜歡看”的作品。1931年再次入獄,1936年第三次入獄。1937年參加犧盟會,1940年,任《抗戰生活》(半月刊)編輯,同時一人獨辦《中國人》(周刊)。1943年發表《小二黑結婚》一舉成名。
《小二黑結婚》描寫農村青年小二黑與小芹自由戀愛,卻遭到雙方父母“二諸葛”、“三仙姑”和掌握村政權的地頭蛇的刁難和迫害,最後在民主政府支持下終成眷屬。作品經楊獻珍、浦安修推薦,彭德懷給予了高度讚揚,出版後供不應求,特別是在被改編為上黨梆子等各種戲曲之後,在解放區農村引起了一場真正的轟動。同年又完成中篇《李有才板話》,描寫嚴家山農民與地主嚴恒元及其爪牙之間圍繞著村政權的改造和減租減息開展的鬥爭,得到更高評價,被指定為整風學習、減租減息和土改運動的幹部必讀材料。
趙樹理的第一部長篇《李家莊的變遷》(1945)通過一個村莊從辛亥革命到抗戰勝利20多年的變遷,表現農民命運的變化。在華北新華書店出版後,北方各大新華書店以及上海知識出版社、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都競相翻印,文藝界的反映也超乎尋常地熱烈。1947年7月25日,晉冀魯豫邊區文聯舉行文藝座談會,專門討論趙樹理的創作。主持文聯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長陳荒煤作了題為《向趙樹理方向邁進》的總結發言。《李家莊的變遷》和《李有才板話》、《地板》都曾作為整風學習、減租減息和土改運動的幹部必讀材料。《邪不壓正》(1948)是趙樹理第一次受到批評的小說,未收入文集,也漸漸被人們遺忘,80年代後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了它的價值。
1942年以後解放區的短篇小說創作,呈現出明朗純淨的總體風格,在表現形式上又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寫實型”,一是以孫犁為代表的“抒情型”。這兩種類型在50年代形成了“山藥蛋派”和“荷花澱派”兩大小說流派。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原名孫樹勳。在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因無力升學而在北京流浪,在大學裏旁聽,是從《大公報》上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的,他後來創作中的詩情畫意可以看出京派文學田園牧歌風格的影響。1936年,他曾在河北安新縣的小學任教,對白洋澱一帶的生活和環境有所了解。1944年去延安,在“魯藝”學習和工作。在去延安前後,陸續創作了《蘆葦蕩》、《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以描繪冀中農民在民族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美的極致”和白洋澱青年婦女形象而著稱,後結集為《白洋澱紀事》出版。代表作《荷花澱》如行雲流水,將白洋澱的美景與當地青年夫婦間的人性美、人情美交織在一起,猶如一首情景交融的散文詩。隨處可見的傳神而動情的對話和細節描寫,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孫犁小說大多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但對戰爭並不作過多的渲染,重點在寫人寫事寫景,形成了語言清新優美、結構簡潔靈活、抒情色彩濃鬱、富有詩情畫意和地方氣息的總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