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藝術風格和思想傾向的詩人成批退出詩壇後,郭小川、賀敬之和聞捷等格調高昂、風格輕快的作品,便成為了頌歌的主要形式,不僅構成了當時詩壇的基本風貌,而且廣泛影響著同時代的其他詩人。
郭小川(1919~1970)河北豐寧人,原名郭恩大。他從學生時代開始詩歌創作,1937年到延安後,受“晉察冀詩人群”影響,初步顯露出擅長表現思想探討性主題的特點。1948~1954年還創作過大量的思想雜談。他擅長采用流行的樣式,50年代初的組詩《致青年公民》采用當時最流行的“樓梯式”,稍後的“愛情三部曲”《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穀》、《嚴厲的愛》等又采用當時最常見的“半自由體”,50年代末的《將軍三部曲》等則更多地借鑒了傳統散曲小令節奏明快的特點,而60年代初的《林區三唱》(祝酒歌)、《大風雪歌》、《青鬆歌》,又在散曲小令的基礎上吸收了民歌中比興手法的營養。《甘蔗林——青紗帳》(1962)是郭小川的代表作之一,這種在“半自由體”基礎上融合古典辭賦特點的詩體,被稱為“新辭賦體”或“郭小川體”。
郭小川善於選取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又努力地保持著自己的獨立個性。《致大海》(1956)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曆程進行了深刻的檢討,表現出詩人渴望徹底擺脫“一個知識分子的可憐的夢幻”的願望。《望星空》(1959)將這種思想探索從個人延伸到現實與理想的領域,表現了當時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矛盾心態。60年代以後,詩人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思想探索,不再以曆史回顧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是將革命傳統作為一種戰鬥精神貫注在對現實生活的描繪之中,成為“從頌歌走向戰歌”的先鋒。
賀敬之(1924~),山東嶧城人。他以筆名“艾謨”從《七月》走上詩壇,1942年後,參加了民族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同時,學習陝北民歌“信天遊”,詩風大變。50年代以後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民歌體短詩”以《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門峽歌》、《西去列車的窗口》為代表;“政治抒情長詩”以《雷鋒之歌》、《放聲歌唱》、《中國的十月》為代表,借鑒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樓梯式”,緊密地與當時具體政策和政治運動聯係在一起,在當時中國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中,又常常造成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的錯位,以至詩人不得不出於政治的考慮不斷地進行修改。
聞捷(1923~1971),江蘇丹徒人,原名趙文節。他的《天山牧歌》(1956)由組詩《吐魯番情歌》、《博斯騰湖畔》、《果子溝山謠》、《天山牧歌》和敘事詩《哈薩克牧民夜送千裏駒》以及9首散歌組成。《蘋果樹下》、《舞會結束以後》、《種瓜姑娘》、《金色的麥田》等大多具有小敘事詩的特點,人物、情節和場麵都表現出新疆少數民族所特有的個性風格。以“牧歌”形式來表現“頌歌”主題,在頌歌潮流中格外引人注目。“大躍進”期間,出版了政治抒情詩集《祖國,光輝的十月》(1958)、敘事長詩《東風催動黃河浪》(1958)以及《河西走廊行》(1958)和《我們插遍紅旗》(1958)。1959年,醞釀了近十年的敘事長詩《複仇的火焰》第一部《動蕩的年代》發表後,立即得到熱情的肯定,被稱為“詩體小說”。此後,他放棄了“報頭詩”的寫作,主要致力於長詩的第二部《叛亂的草原》和第三部《覺醒的人們》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