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模式化散文楊朔(1 / 1)

與詩壇相呼應,以楊朔、秦牧、劉白羽為代表的藝術散文也形成了一個“頌歌”潮流。他們在藝術散文方麵的努力,為散文從樸素走向精致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構思單一,內容和形式的重複和雷同,形成了一種“模式”,既妨礙了自己創作的發展,也導致了一個時代散文風格的單一性。

楊朔(1913~1968),山東蓬萊人,原名楊毓晉。50年代初創作有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長篇小說《三千裏江山》和散文《鴨綠江南北》等。《香山紅葉》(1956)是他散文走向藝術化的開始,後出版有《亞洲日出》、《海市》、《東風第一枝》和《生命泉》等藝術散文集。楊朔散文努力追求“詩的意境”,形成了清麗秀美的風格特征。他在從事外事工作中創作的《蟻山》、《櫻花雨》、《生命泉》等,顯示了他表現國際題材的才華,但最能代表他藝術個性和成就的,仍然是《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賦》等歌頌時代精神的作品。楊朔以“精巧”為特點的“詩化散文”模式的最大局限,就在於他為了讓每一篇作品都充滿詩情畫意,而讓情節服務於主題,給人以矯揉造作、削足適履之感。

秦牧(1919~1992),原籍廣東澄海,生於香港,原名林覺夫。從40年代開始雜文創作,出版有《秦牧雜文》。50年代後創作麵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出版有《星下集》、《貝殼集》、《花城》、《潮汐和船》等散文集和文藝隨筆集《藝海拾貝》,影響廣泛。代表作《土地》、《花城》、《古戰場春曉》、《社稷壇抒情》等,努力追求知識性、趣味性與思想性的結合,較多地繼承了傳統小品的優點,同時充分發揮自己擅長雜文創作的優勢,講究結構的自由。秦牧這種“百科全書式”的“小品散文”,常常為了追求知識的豐富性,造成了精煉性和抒情性的不足;海闊天空的議論也常常多於一針見血的批評,影響了作品的思想力度。

劉白羽(1916~2005),北京人。30年代開始小說創作,解放戰爭期間,以新華社隨軍記者的身份參加了遼沈、平津、渡江等戰役,寫出了《火光在前》等大量小說和通訊報告。1958年前,報告文學集《早晨的太陽》中的《萬炮震金門》等,仍保持著“戰地通訊”的特點;1959年以《紅瑪瑙集》中的《日出》為標誌的“抒情散文”,以壯美風格取代了原有的紀實風格;1976年以後的回憶散文集《紅色的十月》,其風格又趨於平實。雖然抒情小品《平明小劄》和《冬日草》也為人稱道,但真正代表他散文風格的仍然是《日出》、《紅瑪瑙》、《長江三日》等具有鮮明時代感和強烈革命氣息的作品。雄渾壯美是劉白羽散文的主要特色,表現出一種軍人式的豪邁氣魄。劉白羽這種“哲理式”的“戰地散文”模式,雖然也重視結構的謀篇布局,注重語言的瑰麗與準確,但由於過分強調主觀感情的抒發和深刻哲理的揭示,誇大了作家的感受,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此外,巴金的《傾吐不盡的真情》、冰心的《櫻花讚》、曹靖華的《花》、吳伯簫的《北極星》、魏鋼焰的《船夫曲》、袁鷹的《風帆》、何為的《織錦集》、菡子的《初晴集》、郭風的《葉笛集》、柯藍的《早霞短笛》、碧野的《情滿青山》、方紀的《揮手之間》、俊青的《秋色賦》等作品共同形成了這時期藝術散文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