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文人散文與文化散文(1 / 2)

在90年代的散文熱潮中,文人散文占有重要的地位。

汪曾祺一直是個邊緣作家。1992年,在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蒲橋集》後,連續出版了《葡萄月令》等五本散文集。其散文與他的散文化的小說頗為接近,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兼作小考證,以雅致的情趣展示文人的審美化生存,延續著明清散文和“京派”散文的閑適傳統和美學特點,被稱為20世紀最後一個“士大夫”。

張承誌繼1989年的散文集《綠風土》後,一連推出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無援的思想》等,記錄了作家的生存狀態和思想曆程,似乎成了職業散文家。陳村的《意淫的哀傷》等幽默機智的隨筆也到處可見,甚至比他的小說更出色。韓少功的《性而上的迷失》顯示出其他作家少有的學者風采。詩人歐陽江河收在詩學隨筆集《站在虛構這邊》中的《紙手銬:一部沒有拍攝的影片和它的四十三個變奏》,表現出詩歌、小說、戲劇和電影的種種特點,水乳交融,敘述並不宏大,文本也不如那些新散文長,內在的韻味卻相當豐富綿長,是作者詩學理念的一次散文實踐,屬於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散文之列,可稱得上是真正的大散文。此外,重要作品還有冰心的《我的家在哪裏》、張潔的《世上最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周濤的《遊牧長城》、張抗抗的《牡丹的拒絕》,以及王蒙關於《紅樓夢》和李商隱的係列散文《紅樓啟示錄》、《風格散記》等。王安憶、餘華、莫言、李銳、劉震雲、張煒等作家都有可喜的收獲,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史鐵生和王小波。

史鐵生(1951~2010),北京人。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中初中,1969年去陝西延安插隊,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北京。1974年到北京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1979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法學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回家養病。1983年加入中國作協。主要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中短篇小說集和《務虛筆記》等長篇小說,在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對殘疾人命運的描寫中,呈現出平淡質樸而意蘊深沉的散文化傾向。

《我與地壇》(《上海文學》1991年第1期)以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曆和所思,從個人獨特的角度追問生與死的奧秘,探求生命樸實的意義。全部講述所圍繞的核心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他在腿殘之後,無意中來到了地壇公園,感悟到自己內心與荒園有一種精神上的契合,從此他幾乎天天都要來到地壇,搖著輪椅走遍了園子裏的每一處角落,同時也思考著生命的難題,漸漸達到了物我合一。他從在為兒擔憂的精神折磨中走完了一生的母親,寫到在園子裏遇到的一個漂亮的弱智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命運的不公。就在這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沉思中,史鐵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1968年到雲南農場當知青,1971年轉山東牟平插隊,後做民辦教師。1972年回北京,先後在牛街教學儀器廠、西城區半導體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係,1982年畢業後到該校一分校任教。1984年赴美學習,1988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任講師,198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唐人秘傳故事》,1991年到中國人民大學會計係任講師,1992年成為自由撰稿人,先後出版有《王二風流史》、《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小說,和《思維的樂趣》、《我的精神家園》和《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集》等散文集,以及《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與李銀河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