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毛瑟步槍
1867年德國毛瑟兩兄弟——威廉·毛瑟與保羅·毛瑟設計了一種旋轉式閉鎖槍機的後裝單發步槍,這種步槍於1871年被采用成為標準的製式步槍。並命名為1871式步槍,這是曆史上第一種毛瑟步槍。
後來對毛瑟步槍的改進,增設彈倉供彈和改用發射無煙火藥步槍彈。毛瑟步槍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設計,改進了槍機以及由單排彈倉改為雙排彈倉供彈。毛瑟步槍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Gew。98
德國在1898年采用新改進的1898式毛瑟步槍作為製式步槍,新步槍被德國軍方命名為Gewehr1898,通常縮寫為G98.主要特征是固定式雙排彈倉和旋轉後拉式槍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德國軍隊步兵的製式步槍。毛瑟式槍機以安全、簡單、堅固和可靠著名,絕大多數手動式步槍都是根據其設計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應用或改進而來。毛瑟步槍及其變型槍幾乎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標準陸軍裝備。
G98式步槍在埑壕戰中使用顯得太長,使用與攜行都不方便,於是考慮研製卡賓槍型。首先有98a,是縮短槍管為23.6英寸的騎槍,或稱卡賓槍型。長度由1.25米縮短為1.1米,拉機柄由直型的改為下彎式,背帶環改在槍身側麵,方便攜行。
融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經驗加以改進,後來有98b,仍然是G98式步槍29.1英寸槍管,拉機柄改為下彎式,增加了空倉掛機設計,提醒士兵彈倉已空。雖然采用卡賓槍的名稱命名,稱為Kar98b,但是其長度與G98式步槍相同。
標準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國德國受到凡爾賽合約的限製,不能製造或出口軍用武器,但是德國仍利用西班牙內戰及與瑞士等國家兵工廠合作的機會,繼續研發。當時在英、美等國采用縮短長度的“短步槍”已成為潮流。
1924年毛瑟廠注意到這種趨勢為贏得出口市場,推出了標準型的民用步槍,事實上是G98式步槍的改良型,拉機柄還是直型的。標準型的名稱意思是指23.6英寸(600毫米)槍管的短步槍代替29.1英寸(740毫米)槍管的長步槍作為毛瑟步槍的標準型,步兵及騎兵通用。事實上標準型也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
中國在1930年代采購了一批該型步槍,毛瑟公司奉送圖紙(也可能是從比利時來的),於1935年以標準型步槍為基礎,製造了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是中國第一種製式步槍,並與漢陽式步槍(1888式步槍)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部隊主力步槍。
Kar。98k
結合98b以及標準型毛瑟步槍的改進基礎上,最終在1935年德國正式采用Kar98k毛瑟步槍,成為納粹德國的製式步槍,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Kar98k的特征:除了標準毛瑟步槍的刺刀座、葉片保險、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準星護罩、下彎式拉機柄、槍托在拉機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
其間經過多次設計更改,部分零部件製造與安裝采用衝壓、焊接工藝,大多是為了易於生產,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衝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衝壓鋼板。一般而言,1944年之後製造的98k,因為戰爭形勢的轉變,質量也每況愈下。後期的一些步槍,連刺刀座都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