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
1917年由著名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步槍的方案很快被軍方選中為製式武器,優先迅速投產,被命名為“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裝備美國軍隊。
勃朗寧自動步槍口徑為0.30英寸(7.62毫米),發射0.30-06步槍彈,由裝於機匣下方的2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采用導氣式原理,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槍彈擊發之後,一部分火藥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活塞連杆及槍機框後退,槍閂離開閉鎖槽,整個機體後退,實現槍機開鎖。
開鎖後的槍機框帶動槍機後退,並壓縮複進簧,而拉殼鉤將空彈殼從彈膛內抽出,彈殼底部碰撞退殼板而將彈殼拋出,直到槍機框與緩衝器相撞,後退完全停止。如扣住扳機不放,複進簧帶動槍機框及槍機前進,槍機的推彈凸筍從彈匣內推出一發槍彈進入彈膛,槍機複進到位,槍機框繼續前進,槍機後部上抬進入機匣內的閉鎖槽完成閉鎖。當閉鎖時,槍機框繼續前進而撞擊擊針擊發。
繼續扣住扳機,又開始下一個循環。該槍機匣用一整塊鋼加工而成,所以外觀上顯得粗壯結實,拉機柄位於機匣左側,表尺為直立式。槍管膛口安裝圓柱形消焰器。
勃朗寧自動步槍構造簡單,分解結合方便。雖然原來設計是作為單兵自動步槍,可由單兵攜行行進間射擊,進行突擊作戰,壓製敵方火力,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但是由於它的重量(重7.5公斤)不方便攜行,並且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後坐力使全自動射擊時難於控製精度。
因研製太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隻有少量的勃朗寧自動步槍服役,但是它仍然以可靠性好堅固耐用受到前線士兵的歡迎。美國軍隊評價它是:在任何情況下很少發生故障。到1919年末共生產了10萬支BAR。
勃朗寧自動步槍在20世紀30年代由歐洲比利時FN公司仿製生產,改用7.92毫米口徑槍彈,增加了一個減速機構,使全自動射擊時有兩種射速;配有氣體調節器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氣體量,槍管長550毫米,全槍質量9千克,於1930年定型,稱為“M1930式7.92毫米勃朗寧輕機槍”,作為輕機槍受到一些國家的歡迎。
1937年美國軍隊對M1918進行了改進,增加了一個兩腳架,安裝折疊式槍托底板,全自動射擊時使槍保持穩定,被命名為M1918A1.在M1918A1的基礎上繼續改進,取消半自動射擊方式,全自動射擊時射速兩檔可調,兩腳架安裝在槍口消焰器上,槍的重量增加到9.2公斤,命名為M1918A2,於1941年投產。
M1918A2是“貨真價實”的輕機槍,它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恰巧美國軍隊的步兵班需要班組支援武器,采用為班用自動步槍,每排3支,用來構建火力支撐點,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提高,盡管對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重量有些偏重,步兵對這種自動步槍十分信任:“在任何情況下使用都很少發生意外和出現故障,即使在叢林地帶作戰它也能達到所期望的衝擊侵徹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戰爭期間共有20萬支BAR交付軍隊。朝鮮戰爭期間BAR恢複生產,共生產了6萬支。勃朗寧自動步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
實際上它扮演著輕機槍的角色。一方麵20發彈匣容量限製了火力持續性,一方麵持續射擊會燒灼槍管,而且槍管無法快速更換,這些妨礙它扮演真正輕機槍的角色。
1950年代末,發射7.6251毫米NATO標準槍彈的M14自動步槍與M60通用機槍列裝美國軍隊後,勃朗寧自動步槍退出現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