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對決
選定目標城市
在1945年4月羅斯福總統逝世後不久,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就敦促新總統杜魯門成立委員會,研討原子政策,這也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臨時委員會”。“臨時委員會”在報告中建議白宮盡快把原子彈投向日本,而且事前無須發出明確的警告。
當時為了能夠讓首次原子彈轟炸的效果達到一個近乎完美,美國決定選一個在當時差不多不曾遭到過轟炸的日本城市為目標。當時可以考慮的日本城市有4個:京都、小倉、新瀉和廣島,而長崎是最後才加上去的。
選定目標之後,8月2日從關島的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向提尼安島的第509飛行大隊發出一道絕密的作戰命令,定於8月6日投放原子彈,而首選目標是廣島市區及其工業區。
投彈前的氣象勘測
8月6日淩晨,提尼安時間1時37分,蒂貝茨的第509飛行大隊派出了3架B—29型轟炸機作為先遣的氣象觀測機,從提尼安的島北機場起飛,分別前往日本的廣島、小倉和長崎上空,進行氣象偵察。當時的計劃是:如果發現首選目標廣島上空雲層較厚,那麼攜帶原子彈的飛機將飛往其他兩個備選城市中氣象條件較好的。
一架名為“同花順”號的氣象觀測機於當地時間7時09分飛近了廣島市郊區。極目所及,下麵是一片雲海,城市被密雲遮蓋著。不過,幾分鍾後,雲層散開,廣島全景呈現在眼前。在計劃指定的投彈地點,下麵的城市看得更是異常清楚,甚至機組人員可以看見一片片草地。
7時25分,氣象觀察機離開廣島向基地提尼安返航,並且發出了一封電報:“低層雲,1—3/10ths,中層雲,1—3/10ths。建議轟炸第一目標。”
廣島所時鍾從此永遠停在8點15分17秒
接到氣象情報之後,蒂貝茨轉身對領航員西奧多·範柯克上尉說:“目標廣島。”這時“依諾拉·蓋伊”號剛剛飛到9760米的投彈高度。
7時50分,這架巨型轟炸機抵達四國島。越過四國島就是本州和廣島。“就要開始投彈了,”蒂貝茨用機內通話裝置宣布,“請大家都把護目鏡放在前額。投彈計數開始後便戴上,一直要到爆炸閃光過後,才能摘下來。”
8時13分30秒,蒂貝茨對投彈手托馬斯·費裏比少校說:“看你的了。”這時這架“超級空中堡壘”用自動駕駛儀操縱,在廣島上空9640米高度,以對地時速460公裏向西飛行著。
費裏比少校俯身把左眼貼在轟炸瞄準器上,通過轟炸瞄準器,費裏比看到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地形,就同他反複研究過的廣島市目標照片一模一樣。瞄準點在太田川7條支流中最寬闊的支流上的一座主要橋梁上,而這個時候,這座橋正逐漸移近瞄準器的十字標線。
“目標找到了!”費裏比說,隨即開動自動同步器,計算這項轟炸任務的最後一分鍾。45秒鍾後,他扭開無線電發出音響信號,表示15秒後要投彈。
隨行的一架B—29是運載儀器的飛機“偉大藝人”號,它放慢速度使自己同“伊諾拉·蓋伊”號拉開大約900米的距離。另一架隨行的B—29飛機開始盤旋,為拍攝照片調整方位。8時15分17秒,“依諾拉·蓋伊”號的炸彈艙門自動打開。
當時投彈的時間和操作都是根據費裏比送進瞄準器的數據用電控製的。他的手指則按在一個電鈕上,如果炸彈不能脫落,他就往下一按,進行手動投彈。無線電計數聲突然停止。費裏比看見那顆細長的原子彈尾部朝下掉出去,接著便翻了個身,彈頭朝下向廣島落下。而此時的飛機由於突然減少了4噸多的重量,機身猛然上升。蒂貝茨使飛機向右方猛拐,以傾角60度急轉彎158度,然後使飛機向下俯衝加速,盡快逃離原子彈的爆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