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胡誌明小道的空戰(1965)——叢林上空的大決鬥(2 / 2)

當時越南麵對美國的瘋狂空襲,“胡誌明小道”上的運輸卡車不得不夜間行駛。由於駕駛員對路況非常熟悉,所以夜間行駛也不用開燈。卡車白天不行駛的時候,都被塗上綠漆或蓋上綠樹枝進行偽裝。

於是後來美軍的航空兵又展開了夜襲戰,一般由C—130運輸機先投擲照明彈,之後其它戰機負責攻擊,機型主要包括運輸機改裝的“空中炮艦”,例如AC—47、AC—119和AC—130等。後來,由於胡誌明的部隊加強了防空,到了1967年,美軍不得不開始大量使用最為新式的戰鬥機F—4進行空襲作戰。

而且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美軍為了阻止“特殊通道”的運輸,甚至不惜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居然使用UC—123飛機向沿途的森林噴灑脫葉劑。這樣,美國飛機就可以透過光禿禿的樹林非常清晰地看見地麵目標,從而實施攻擊。

高技術隔離帶的截殺

1966年,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對空襲越南北方已經失去了信心。在“滾雷戰役”結束之後,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麥克諾頓建議,在越南中部狹窄之處建立一條東西向的高技術隔離帶,從而隔斷“特殊通道”的使用。其中,在老撾境內的隔離段寬度大約為16公裏,並且投放各種先進的傳感器,隨時監視卡車等車輛的行駛。

1966年9月,麥克納馬拉決定下令實施這項工程。由於胡誌明部隊進行了強大的反擊,越南段的工程最後不得不放棄。美軍也隻好在老撾境內修建隔離帶。當老撾境內的隔離帶修好之後,美軍的戰鬥機和地麵的特種小組又開始投放了2萬多個震動和音響傳感器。隻要胡誌明的部隊車隊經過的時候,傳感器馬上就會記錄車隊的行動方向和速度等數據,自動發送信號,這樣美國戰鬥機就可以進行隨時追殺。

為此,美軍還在泰國建立了代號為“阿爾法特混部隊”的滲透監視中心,負責傳感器的信號接收和處理工作。

11月,美軍派出了EC—121電子偵察機進行空中信號的接收,並且轉發滲透給了監視中心。這一工作一直持續到戰爭的最後結束。但是,由於當時傳感器的電池隻能使用幾周時間,所以,美軍隻能經常地投放新的傳感器。

百萬遊擊隊員秘密深入

雖然美軍長時間以來一直拚命地進行轟炸和破壞,但是根本無法阻止胡誌明部隊通過“特殊通道”向南方運送兵力和作戰物資。最後在1970年3月6日,美國的尼克鬆總統就不得不承認,美軍針對“特殊通道”老撾段的絞殺戰是失敗的。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因為尼克鬆總統低估了“胡誌明小道”的運送兵力的能力。最後到到越南戰爭結束的時候,胡誌明部隊通過“特殊通道”向南方輸送了多達100萬的遊擊隊員。

知識拓展

胡誌明小道

“胡誌明小道”是胡誌明部隊向南方遊擊隊秘密運送兵力和武器裝備的通道的總稱,“胡誌明小道”其實是擁有從北方榮市經過中部的非軍事區通往南方多個地區的多條路線。

事實上,美軍一直都沒有搞清楚“胡誌明小道”到底有多少條路。後來軍事曆史學家普拉多斯分析說,“胡誌明小道”應該有5條主路、29條支路,還有一些捷徑和“旁門左道”,預計總長度將近2萬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