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世紀末,北印度的坦尼沙逐漸強大。它位於薩特列日河與朱木拿河之間的肥沃溪穀中,是外族征服印度的戰略要地,也是印度到克什米爾和喀布爾商道的必經之路。坦尼沙的統治者利用其有利地位,與喜馬拉雅山麓區、旁遮普區和信德區進行交易,用其糧食、手工業品交換軍隊的武器將備。
6世紀末,喜增王的父親光增王得到曲女城王的支持,以其裝備精良的軍隊和資財,開始向較弱鄰國發動進攻。
喜增王即位後,依靠強大的武裝力量,先後打敗了摩臘婆、喬陀,於641年創立了一個北至喜馬拉雅山,南到民陀山和南摩多河,東抵迦摩縷波的國家,首都建於恒河西岸的曲女城。喜增王曾試圖向德幹地區護張勢力,但遭到失敗。喜增的使團於641年曾前往中國,兩年後偕中國使團回國。
在喜增王死後第2年,中國的第2個使團抵達,然而遭到攻擊,使團成員被殺,隻有團長玄策幸免於難。他逃到尼泊爾,召集軍隊回擊印度,將國王阿羅那順擒往中國。曲女城由於與中國交戰而削弱,舊日的藩臣不再承認曲女城的君主,於是國家瓦解。8世紀初,阿拉伯人出現於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