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釋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東方智慧”。其實,這樣的“智慧”是所有動物都具備的本能。老鼠打洞尚且要尋求與自然界和諧統一,更何況人類?!
在中國哲學史上,唯一完整表述“天人合一”的文獻,出自宋代理學家張載的《正蒙·乾稱篇》。其中說到:“儒者因明天才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後聖,得天而未始遺人。”這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讀書尋理終有所悟以後,就會對自己所悟得的東西產生一種虔誠,又因為虔誠而更加明了,從而進入一種天人合一、飄飄若仙的“無我”境界。其實,這種“因明致誠,因誠致明”的思想屬於“信仰主義真理觀”。這種真理觀曾經在歐洲存在了1700年,當歐洲進入理性時代(18世紀)以後,它就被徹底拋棄了。
除此之外,“天人合一”流行最廣的含義是關於“天人一性”和“天人感應”的觀念,以及由這種觀念形成的直覺思維方式。它依據自然界直覺人類,又依據人類直覺自然界。這種思維方式不僅曆史悠久,而且一直主宰著我國古代文化的繁衍,如《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依據“天圓地方”直覺得出“頭圓足方”;依據“天有日月”直覺得出“人有兩目”;依據“地有九州”直覺得出“人有九竅”;如此等等。這顯然是十分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