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的說法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其載說,王敬則在70歲生日過了不久,發動自己的舊部叛亂,並得到了十萬百姓的參與。但是,由於起兵倉促,計劃不周密,很快就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嚴重局麵。他的一個朋友東昏侯本想起兵響應,卻發現征虜亭已經失火,這位東昏侯便急忙派人聯絡王敬則,想聽聽王敬則的意見。王敬則說:“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這便是“三十六計”的最早出處。
其實,這裏的“三十六”隻是一個虛指,正如三十六行、三十六宮、三十六國都是些虛指一樣。按照《周易》的說法“六”為陰極之數。在這裏,“陰”意味著“隱秘”。“六六三十六”當然就意味著其隱秘程度更加“深不可測”了。這完全是故弄玄虛,沒有別的含義。所以,《三十六計》的作者在《總序》中故弄玄虛地寫道:“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三十六計》在我國曆代兵誌目錄中都沒有記載。它的真正公開流行是在1979年無穀先生出版《三十六計》的注譯本之後才開始的。由於這本書自在我國公開流行以來,沒有人指出過它的危害,所以我國許多年輕人至今不能正確地對待這本書。
《三十六計》是一本騙術大權,而不是任何意義上的“智慧之術”不但與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軍事學沒有關係,與中國古代兵學也沒有關係。毫無疑問,這些騙術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價值取向,那就是,玩弄小戰術自欺欺人。從來自欺欺人的小戰術都是基於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假設的,實為兵家大忌。所以,任何人都不要以為“瞞天”真的可以“過海”。那些貪官汙吏和不法商人,雖然偶爾也能“瞞過初一”,卻經常“躲不過十五”,最終還是不能“過海”的。
因為《三十六計》是一些基於小戰術目的的騙術集成,沒有絲毫的軍事科學價值,所以,曆代兵誌都不載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