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潛艇(2 / 3)

氧燭是一種由化學材料等製成的燭狀可燃物,點燃後即可造氧。一根一尺長、直徑3寸的氧燭所放出的氧氣,可供40人呼吸一小時。

空氣淨化裝置是將艇內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控製在允許標準值以下的一種處理裝置,常用的有以下四種:一是消氫燃燒裝置,它主要是用電加熱器將流過的空氣加溫,然後在催化燃燒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氫、氧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水蒸氣,氫就被燃燒掉了。

二是有害氣體燃燒裝置,其工作方式與第一種基本相同,隻不過它所燃燒掉的是有害氣體。

三是二氧化碳淨化裝置,它通過一種特殊藥液來吸收二氧化碳。

四是活性炭過濾器,它是用活性炭作濾料,是由特製的炭組成的多孔性吸附劑來吸收各種有害氣體,進而達到淨化空氣的目的。

中國潛艇的級別與曆史

除基洛級,以及早期的031型、033型仍以原北約俄製G級與羅米歐級命名外,其他核潛艇以“長征”加序號命名;常規導彈潛艇以“遠征”加序號命名;常規魚雷潛艇以“長城”加序號命名;掃布雷艦以“州”命名;獵潛艇以“縣”命名。

1950年8月,解放軍海軍的建軍方針就明確指出:以現有力量為基礎,重點發展魚雷快艇、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等新力量(簡稱“空、潛、快”),逐步建設一支強大的國家海軍。

1954年6月,解放軍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成立,下屬兩艘老式的小型潛艇——“新中國11號”和“新中國12號”。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中國海軍曾訂購當時非常先進的德國潛艇,以對付日本的野蠻入侵。但很不幸的是,潛艇被德國扣留,後來用於大西洋潛艇戰。

二戰後,美國為製止中國海軍崛起,在向國民黨海軍提供海軍裝備時規定:水麵艦艇最大隻給護衛艦,決不給驅逐艦以上級別的艦艇;艦炮最大隻給105毫米炮,決不給127毫米以上的艦炮;當時尚屬尖端武器的潛艇更是絕對不給。

潛艇的曆史

18世紀70年代,美國人D·布什內爾建成1艘單人操縱的木殼艇“海龜”號,通過腳踏閥門向水艙注水,可使艇潛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

艇上裝有兩個手搖曲柄螺旋槳,使艇獲得3節左右的速度和操縱艇的升降。艇內有手操壓力水泵,排出水艙內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攜一個能用定時引信引爆的炸藥包,可在艇內操縱係放於敵艦底部。

1776年9月,“海龜”號潛艇偷襲停泊在紐約港的英國軍艦“鷹”號,雖未獲成功,但開創了潛艇首次襲擊軍艦的嚐試。

潛艇發展至此,一直是由人力推進的,因此限製了潛艇的發展。而此時,蒸汽機已經發明並被應用到了鐵路運輸和水麵艦船上。

蒸汽機在潛艇上的應用,推動了潛艇動力裝置的發展,再加上潛艇設計者的不斷努力,終於出現了以機械為動力的現代潛艇。

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是潛艇研製的重要時期。1801年,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的“鸚鵡螺”號潛艇,艇體為鐵架銅殼,艇長7米,攜帶兩枚水雷,由4人操縱。水上采用折疊桅杆,以風帆為動力。水下采用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

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中,南軍建造的“亨利”號潛艇長約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搖動螺旋槳前進,航速4節,使用水雷攻擊敵方艦船。

1864年2月17日夜,“亨利”號用水雷炸沉北軍戰艦“豪薩托尼克”號,首創潛艇擊沉軍艦的戰例。1880年9月,中國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潛艇,艇體形如橄欖,水下行駛,十分靈捷,可於水下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

早期的潛艇都是使用人力推進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國建造了“潛水員”號潛艇,使用功率58.8千瓦(80馬力)的壓縮空氣發動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1886年,英國建造了“鸚鵡螺”號潛艇,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航速6節,續航力約80海裏。

1897年,美國建造了“霍蘭”Ⅵ號潛艇,水麵使用33千瓦(45馬力)的汽油機動力裝置,航速7節,續航力達到1000海裏;水下使用電動機為動力,航速5節,續航力50海裏,這是潛艇雙推進係統的開端。

早期潛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體上掛帶的定時引爆炸藥包或水雷。1866年,英國人R。懷特黑德製成第一枚魚雷。1881年,T。諾德費爾特和G。加裏特建造的“諾德費爾特”號潛艇,首次裝備魚雷發射管;同年,美國建造的“霍蘭”Ⅱ號潛艇安裝有能在水下發射魚雷的魚雷發射管,這是潛艇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展。

早在19世紀50年代,法國海軍的一名工程師就提出了改裝機械動力潛艇的建議,許多人也進行了這方麵的嚐試。

1863年,法國建成了一艘“潛水員”號潛艇。艇體模仿海豚的外形設計,長42.67米,排水量420噸。使用一部功率為59千瓦(80馬力)的蒸汽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由於“潛水員”號采用了蒸汽機作動力,尺寸超過了當時所有的潛艇,成為了20世紀之前最大的一艘潛艇。

雖然“潛水員”號潛艇的動力裝置有了質的飛躍,但它卻受當時設計水平的限製,當增加壓載使其浮力等於零時,潛艇下潛就失去了控製,水下航行的穩定性很差。另外,潛艇在水下航行時需要大量的空氣,而這在當時幾乎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潛水員”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蒸汽機作為潛艇的動力失敗後,潛艇設計師們不得不另辟蹊徑,為潛艇尋找更好的動力裝置。1886年,英國建造了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的潛艇成功地進行了水下航行,航速為6節,續航力約80海裏。從此,電動推進裝置為潛艇的水下航行展現了廣闊前景。

但對現代潛艇的發展作出過最大貢獻的,當屬美國潛艇設計師——約翰·霍蘭。

約翰·霍蘭1841年出生在愛爾蘭利斯凱納鎮,父親是英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雇員。父親的職業使霍蘭從小就對海洋及戰艦充滿了好奇。

中學尚未畢業時,父親不幸病故,年輕的霍蘭被迫結束學業,到一所學校擔任理科教員,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此期間,霍蘭一邊工作,一邊設計潛艇。

1873年,霍蘭辭去了教師工作,帶著他的潛艇設計圖紙到了美國。在美國,他一邊在一個都教會學校教書,一邊完善著他的潛艇設計圖。

1875年,霍蘭將建造新型潛艇的計劃送交美國海軍部。但是,美國海軍對3年前支付5萬美金建造的一艘名為“智慧之鯨”的小型手操潛艇的沉沒仍然記憶猶新,因此斷然拒絕霍蘭的計劃。

遭到拒絕的霍蘭卻沒有因此而卻步,他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國的由愛爾蘭一些革命者組成的“芬尼亞社”的大力資助。在“芬尼亞社”的支持下,經過3年時間的努力,霍蘭終於在1878年將自己的第一艘潛艇送下了水。

該潛艇被命名為“霍蘭—Ⅰ”號,是一艘單人駕駛潛艇。艇長5米,裝有1台汽油內燃機,能以每小時3.5海裏的速度航行。

但由於潛艇水下航行時內燃機所需空氣的問題沒有解決,故潛艇一潛入水下發動機就停止了工作。雖然這是一艘不成功的潛艇,但霍蘭卻在它的身上積累了經驗,為下一步建造新的潛艇打下了基礎。

這時,“芬尼亞社”對霍蘭的潛艇研製提出了要求:所建造的潛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進行作戰,小到使其能夠塞進特製的商船船艙。

這種商船要求可以裝成民船的模樣橫渡大西洋。當遇到敵艦後,特殊商船將潛艇放出以攻擊敵人。按照這一特殊要求,1881年,霍蘭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潛艇,命名為“霍蘭—Ⅱ”號(也稱“芬尼亞公羊”號)。

該艇長約10米,排水量19噸,裝有一台11千瓦的內燃機。為解決縱向穩定性問題,霍蘭為潛艇安裝了升降舵。同時,他還在艇上安裝了一門加農炮,使得“芬尼亞公羊”號潛艇既能在水下發射魚雷,又能在水麵進行炮戰。“芬尼亞公羊”號的建成給公眾以極大的鼓舞,在潛艇發展史上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19世紀80年代末期,潛艇的發展引起了更多國家的興趣。1893年,長約45.7米、排水量為266噸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在法國下水了。它以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推動。在當時各國所出現的潛艇中,它是最先進的一艘。

“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的成功促使霍蘭更加努力了。但就在霍蘭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潛艇製造之中時,“芬尼亞社”的一些成員對霍蘭無終止的試驗喪失信心,並在一天黑夜將“芬尼亞公羊”號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潛艇偷偷地運走了。從此,霍蘭與“芬尼亞社”分道揚鑣。

失去了“芬尼亞社”的資助,霍蘭隻得暫時停下潛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槍公司擔任了描圖員的工作。但是不屈的科學家永遠不會為困難所嚇倒。在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下,他興辦了“肛魚潛艇公司”。

這時他與炮兵上尉紮林斯基合作,又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潛艇“紮林斯基”號。1886年,當“紮林斯基”號建成下水時,因滑道倒塌而全艇被毀。“紮林斯基”的失敗,反而使霍蘭有了暫時的喘息餘地。

幾乎就在霍蘭失敗的同時,西班牙卻有一個名叫艾薩克伯爾的海軍上尉於1889年設計了一艘由時機推進的潛艇。不幸的是,因為艾薩克伯爾與上司不和,其上司竟然不顧國家利益而否定了他的計劃。

美國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後,為了在與西班牙的競爭中取勝,由海軍部於1893年舉辦了一次潛艇設計大賽。霍蘭大這次大賽中技壓群芳,榮登榜首。

大賽的勝利使霍蘭於1895年接到了製造一艘潛艇的定貨單,並從美國海軍部得到了15萬美元的經費。於是霍蘭又開始了他的第五艘潛艇的設計。

為了建造一艘像樣的潛艇,霍蘭從一開始就注意解決那些潛艇史上阻礙潛艇發展的問題。為此,他反複研究並數易方案,終於建成了他的第五艘潛艇——“潛水者”號。該艇長26米,擁有水麵航行的推進裝置——蒸汽機動力裝置和水下潛航的推進裝置——電動機。

“潛水者”號由此成為了潛艇雙推進係統的鼻祖。但是,美國海軍部出於戰爭的需要,在“潛水者”號建造期間,就要求霍蘭能夠使“潛水者”號用於水麵作戰。

但霍蘭卻認為,按照這種要求是不會製造出滿意的潛艇的。於是,霍蘭放棄了“潛水者”號的建造工作,歸還了海軍部的經費,開始用自己的錢來設計建造一艘新潛艇。

1897年5月17日,時年56歲的霍蘭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了“霍蘭—Ⅵ”號潛艇。該艇長15米,裝有33.1千瓦(45馬力)汽油發動機和以蓄電池為能源的電動機,是一艘采用雙推進的最新潛艇。

在水麵航行時,以汽油發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7海裏,續航力為1000海裏。在水下潛航時,則以電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5海裏,續航力50海裏。該艇共有5名艇員,武器為一具艇首魚雷發射管和兩門火炮,火炮瞄準靠操縱潛艇艇體對準目標。

該艇能在水下發射魚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潛迅速,機動靈活。這是霍蘭一生中設計和建造出的最後一艘潛艇。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先驅者,人們將其稱為“霍蘭”號。雙推進係統在該艇上的運用,使這艘潛艇取得了潛艇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從而奠定了霍蘭作為“現代潛艇之父”的地位。

但是霍蘭的成就並沒有給他本人帶來任何好處。由於美國海軍部一些官員的偏見和挑剔,這艘潛艇不僅未被海軍部采用,反而使這位大發明家受到了惡毒的嘲諷。

無情的打擊使時年63歲的霍蘭憤然辭職。從此,一代潛艇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愛的事業,並最終因肺炎病逝,終年73歲。

盡管“霍蘭”號潛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在潛艇這一領域也同處領先地位。1899年,由法國科學家勞貝夫於設計的“納維爾”號潛艇在法國下水。

“納維爾”號與其他潛艇不同處在於,該艇在其內殼之外又包上了一層外殼。這使得“納維爾”號既有一個酷似魚雷艇似的外殼,又有一個按照潛艇要求設計的內殼,艇員及所有裝備都裝在耐壓的內殼之中。內外殼之間的空間被充作壓載水櫃,並以此控製潛艇下潛和上浮。

當該艇排除壓載水櫃中的水之後,即可像魚雷艇一樣具有良好的適航性,使得其水麵航行的速度達每小時11海裏,續航力為500海裏;當壓載水櫃中注滿水之後,“納維爾”又將與早先潛艇一樣,它的水下短距離航速可達每小時8海裏,即使在水下航行數小時,其水下航速也可達每小時5海裏。

不過,也有一種意見認為,雙層殼體結構並非起源於“納維爾”潛艇,而是由美國青年西蒙·萊克首創。19世紀90年代,西蒙·萊克由於受了法國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裏》的影響,單槍匹馬地投入到潛艇的研究之中。

萊克從親戚那裏借來一筆錢,經過努力,於1893年建成了他的第一艘潛艇——“小亞古爾爸爸”號。“小亞古爾爸爸”號也許是潛艇史上自“海龜”艇以來最不像樣的潛艇。它看上去像一個特大的木櫃子,長4.2米,高1.5米。艇體以鬆木板內襯帆布墊建造而成。艇體上方有個小艙蓋,艇底安有三個木頭輪子(前麵一個,後麵兩個)。

輪於是由手搖曲柄帶動行走的,“小亞古爾爸爸”艇與其他潛艇相比獨具匠心。它沒有用於注排水的羊皮口袋或水泵、水箱等,而是采用裝載足夠重的壓載物使之沉到海底,接著在海底用輪子滾動推進,如果要上升到海麵,隻要把壓載物拋掉,艇體即可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