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紂王愛將凝固的花汁給寵妻愛妾染指甲和化妝麵容,因這種化妝品最早源於燕國,所以後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遠在漢代,中國女子已廣泛使用口紅。從二千多年前的前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妝箱中,除有發綹、梳子和香粉外、還發現有燕脂。
眉筆在古代又名“黛”,曆史也頗悠久。據文獻記載,侍奉前漢宣帝的京都知事張敞最愛為其妻用黛畫眉。後漢初期,長安地區的女子盛行畫“寬眉”,當時用的是青藍色眉筆。到了唐代,則流行畫蛾須(觸角)眉。
唐代還流行“紅妝”、“朱臉”和“紅臉”,這是女子在化妝前先在臉部抹上白粉,再塗上紅色胭脂。據傳說,楊貴妃去後宮同雙親告別時,淚水縱橫,臨上車時,因天氣寒冷,臉上的淚水竟凍結成紅色的薄冰呢!……此外,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貴妃因體態豐滿,每當盛夏季節便熱得喘不過氣來,汗水盈盈,每當她用手絹抹臉時,手絹就變成紅色的了。
唐代大詩人也寫過《時世化妝》一詩,詩中描述了當時長安女子流行在唇上塗黑油(稱為“烏膏唇”),臉上抹白粉的化妝術。
公元601年,高麗僧把口紅傳到日本,所以當時的《吉祥仙女圖》中的仙女們的唇上都塗有口紅,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紅化妝還是在十八世紀初,那時的女子為了使口紅抹得濃些,都愛在塗口紅前先在唇上塗上墨。(3)點痣與胡子化妝
十七世紀末期,巴黎的婦女流行點黑痣的化妝術。黑痣的形狀分為星狀、月牙狀和圓形的,一般多點綴於額、鼻、兩頰和唇邊,也有點於腹、肚和兩腿內側隱蔽處的,痣的色澤有黑色和紅色等。
據1692年巴黎聖但尼街點痣店的宣傳稱:痣的含義因痣的所在部位不同而異,大有區別。比如,點於額上的痣象征女王;點於鼻孔兩側的示意不知羞恥;點於眼框上表示充滿熱情;嘴唇邊點痣者,表示愛接吻,是個愛情不專一的女人;酒窩上點上痣示意主人是位性格爽朗的女人。當然,這些含義都是人們設想出來的。
此外,當時的男子也“不甘落後”,時興留口胡,這種習俗曾在社會上鼓噪一時。
據說,由於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愛留胡子,所以其後那些愛趕時髦的男子便如法炮製,蓄起這種具有國王風度的胡子來了。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有些男子還別出心裁愛在胡子上塗上厚厚的香發膏,使胡子變得十分堅硬,猶如鐵絲。此外,還有愛在口胡兩端裝飾彩色假帶的時髦男子,甚至還有用專門製作的胡子套的,引以為美,真是無奇不有,令人瞠目結舌。(4)香水與香油熱
象古印度時代那樣,古代歐、亞洲婦女,為了身體舒適和吸引人,常用化妝術來消除汗臭和體臭。據《埃及的醫術》一書介紹,古代王公貴族的淑女們,常用一種添加芳香物質的油狀物作化妝品,當時已發明用簡單的蒸餾法來提取香油,但還未發明揮發性的香水。這種油狀香油中添加了麝香、龍涎香或沒藥等香料,也有用茉莉花、番紅花等花瓣經過蒸餾來提取香精的。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人們已把香水滴入洗澡水,並用浸透這種洗滌液的海綿來擦洗身體。古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愛用薰香。有的婦女則在下身放入龍涎香或麝香。
到了十六世紀,由於哥倫布等人發現了新大陸,其後許多新發現的香料便源源不斷地帶回歐洲,如可可,秘魯香膏和華拉尼香料等。當時,人們迷信搽香水和香油(特別是含麝香和龍涎香的)能預防梅毒,因此社會上很快便掀起一股香水和香油熱潮。當時,意大利佛羅倫薩有一個商人把舶來的香料運往巴黎出售,結果發了大財。尤其是路易國王統治法國的十八世紀洛可可的時代,社會上香料的銷售量極大,就連婦女的洗腳水也要摻上香水。據說當時凡爾賽宮的貴婦人還使用過一種所謂“消屁香水”,正是無奇不有。路易十四時代的化妝術
十八世紀初葉,法王路易十四統治法國,那個時代被稱為洛可可時代。據說,這個國王為了美容而寧可剃掉美麗的栗金色卷發,戴上“橢圓形的假發套”,臉上也塗抹紅色和白色香粉。宮廷其它王公貴族也都喜歡塗脂抹粉,戴上長及雙肩的假發套。至於國王的寵妻愛妾和貴婦人更在化妝方麵大下功夫,她們把香水如同澆水般地撒在身上,以吸引男子。
浴美容也是那些有錢男女們追求的目標,當時最時髦的浴美容法是用仔牛的奶洗澡以及用百合、水蓮和蠶豆花的蒸餾水、葡萄汁或檸檬汁等化妝水塗擦並按摩皮膚,目的是為了使皮膚增白。因為在那個時代,隻有白色肌膚的人的血統才是高貴的。
據記載,當時國王的寵妾蒙特斯邦夫人等人的每天美容日程表中,規定要有2~3小時的床上化妝時間,她們用香水、香粉和香油猛擦身體皮膚,使身上能持久保持優雅的香味,然後再在身上抹上一層厚厚的白色香粉。
不過,當時的口紅和香粉是用鉛丹、錫、硫黃和水銀等化學藥品製作的,長期濃妝豔抹地使用這種口紅和香粉,就會使皮膚變硬。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