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菊花凋零在太平洋的水麵上(3)(2 / 2)

可是這麼大的大炮,如何在這麼遠的距離上擊中敵艦呢?靠尼康的光學炮瞄儀。除了各炮塔裝備的供直射用的潛望式瞄準鏡和回轉式瞄準鏡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前桅杆頂上和各主炮上裝備的焦距15米的光學測距儀。這兩種被稱為“光三九金物”和“光四八金物”的光學瞄準鏡,在人類製造出來的光學儀器中,精度可能達到了空前絕後的水平,如果有朝一日能把大和打撈起來,這幾台光學瞄準儀的鏡頭真應該作為人類遺產保護起來。使用光學儀器測距測速的原理非常簡單,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能夠很簡單地弄懂儀器的原理,但要製造出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現在的人類已經不會磨製這麼精密的大型光學鏡頭了,因為沒有這個需要了。

說句閑話,不了解製造業的朋友可能會以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會幫助人類提高製造精度,其實不是這樣。使用機械製造出來的產品,精度肯定低於所使用機械的精度,因為有精度損失。真正的精度是出於人的雙手,唯有人類的雙手才能無限地提高精度。

比如最影響機床精度的是機床的導軌,低精度機床的導軌可以用中等精度的機床來生產,中等精度的用高精度的來生產,如此類推,一直可以推到最高精度機床。這就有一個問題,最高精度的那些機床導軌又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

回答可能令人吃驚:是用手工削出來的。

言歸正傳,大和號的炮彈飛行最大距離時需要90秒鍾。不要說在這90秒鍾裏,40公裏內的局部風向風速無法測定,還要考慮到對方軍艦是在運動這一個事實,以20節速度運動的軍艦在一秒鍾內移動的距離是10米,90秒鍾就是900米。所以除了像日俄戰爭中黃海海戰那樣的奇跡之外,不能指望首發擊中敵艦,隻能一邊射擊一邊修整。

地球是圓的,低於海平麵的東西是看不到的,這就是“光八四金物”要安裝在軍艦最高處的桅杆頂上的原因。但還要是看不清怎麼辦?而且這種光學測距儀,對於觀察一瞬即逝的炮彈所激起的水柱幾乎無能為力,因此大和級軍艦是日本軍艦中,除了航空母艦外,唯一一種在設計階段就考慮了裝載艦載機的軍艦,就是彈著點觀測機,靠飛機來觀測彈著點情況。

這就是大和級戰列艦設計者們所想象的戰鬥場麵:敵艦在最大射程之內,大和上飛起最多達7架的彈著點觀察機,從空中為主炮提供彈著偏移量和修正值,指揮主炮擊中敵艦。即使是這樣,在最順利的時候,第三排炮彈命中敵艦也需要10分鍾時間。

捷一號作戰中的薩馬島海戰,已經告訴了人們這種理想中的大和號炮擊條件是不存在的,艦載觀察機可能飛行不起來,即使飛行起來了,也可能被敵方的防空炮火或者飛機擊落,大和號根本就是一個隻會亂打炮,而根本不知道打到哪兒去了的瞎子。

而衣阿華呢?衣阿華的速度高達33節,大和炮彈打出去以後,衣阿華已經移動到15公裏之外了。即使大和號在最大距離上開炮,兩分鍾以後大和號就也進入了衣阿華的射程。衣阿華用和主炮聯動的炮瞄雷達,能夠測定炮彈激起的水柱,來修整設計偏差,所以在理想情況下,能夠在5分鍾之內,用第二排炮彈擊中大和號。

衣阿華當然無法防禦大和的18英寸炮彈,但大和呢?曾經參加過大和號兵裝的吉田正雄中佐在兵裝時曾經給大和號的副炮狠狠地雷了一下,那副炮居然用的就是重巡最上的主炮,這一帶如果中了一炮能直接引爆主炮彈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