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進軍,決不是一件像看上去那麼簡單易行的事情,光有船是不行的。浩瀚的大海一刻也不會平靜,所謂海洋精神就是柔軟的思維方式和隨機應變的對應能力,死抱著某些教條或者原則是征服不了大海的,無論曾經擁有過怎樣的船隻。製造了羅盤和海圖的意大利人,發現了美洲大陸,證實了地球是圓形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捕鯨技術和造船技術上領導過全球的荷蘭人,建造了“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人和把太平洋變成了“美國湖”的美國人,不管他們是出於天賦還是運氣,無不如此。海洋精神絕不單單意味著冒險和賭博,它還意味著一種跨越國界,洞察曆史的思維方式。
缺乏了洞察力,對曆史變化的洞察力,無法走向海洋。
日本人在40年不到的時間內拚出了一支讓全世界矚目的強大海軍。然而一支強大的海軍也張開了一支強大的吸管,吸幹了一個並不富強的國家的一切。最後這支海軍在3年多一點的時間內灰飛煙滅。
一支強大的海軍,不像一支強大的陸軍那樣,能夠在短時間內建成,誇張的說法是百年海軍。因為海軍需要大量的裝備、設施和人員,要耗費大量的金錢。沒有國力,無法承擔一支強大的海軍。上個世紀中,海軍力量構圖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衰落和日本海軍的消亡都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
日本人曾經用事實證明了所謂“百年海軍”隻是一個傳說。日本海軍從初建到進入世界強軍之列,僅花了不到40年的時間,但日本人沒有能夠用事實去證明“隻有強大的國力,才能擁有強大的海軍”也是一條傳說。
從這一點看來,日本民族並沒有具備成為海洋民族的所需條件。他們沒有掌握跨越國界,洞察曆史的思維方法。他們喜歡頑固地堅持一些自己創造出來的教條和信條禁錮自己,他們是一些很好很優秀的技術員,所以雖然他們一再地改變了海戰的概念,創造了數不清的第一,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僅僅意識到了他們願意意識到的那部分。
日本人的失誤,在於他們錯誤地解讀了曆史,無論是政治、社會或是軍事技術。進入20世紀以後,國際政治的行為準則中,已經排除了以武力擴張領土以實行殖民主義這種行為。而日本人自身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荒島崛起,本身就已經說明了舊式殖民主義行為規範已經過時了,但是日本人在從這種曆史趨勢中受益的同時,卻沒有認識到這個曆史趨勢。
日本人在戰勝了北洋水師和沙俄的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以後,躋身於了世界海軍強國之列。但他們始終沒有注意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他們所戰勝的隻是傳統意義上的陸地國家的水麵艦隊,而且除去政治、社會諸要素之外,所謂“天佑神助”所占比例甚大。但是預料之外的巨大勝利,使他們從一開始為了麵子不願意承認這點,到後來甚至自己都荒唐地迷信什麼“大日本帝國武運長久”,迷信靠刺刀和大炮能夠得到他們所期望的一切。更具有曆史幽默感的是,他們居然真的迷戀物理意義上的“刺刀和大炮”,雖然是他們首先揭開了海軍航空兵的帷幕,但他們一直到最後還是愚蠢地押上了國運,去和真正的海上強國為敵,以至於把他們引以為豪的帝國整個葬入了海底。
但此時,鈴木貫太郎海軍大將還沒有心情去琢磨這些問題,因為他還有更加緊迫的工作要幹:必須立即聯係上麥克阿瑟好派人去投降。
(完)
俞天任2009年10月9日初稿於日本神戶
參考書目
片岡覺太郎 《日本海軍地中海遠征記》 日本海軍第二特務艦隊編篡 非賣品 1919-11-18
小笠原長生 《聖將東鄉平八郎傳》 改造社 1934-06-01
海軍軍令部 《日本海大海戰戰史》 內閣印刷局朝陽會 1935-09-13
伊藤正德 《連合艦隊の最後》文藝春秋新社 1956-03-20
小柳富次 《栗田艦隊》潮書房 195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