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隔岸觀火
“隔岸觀火”是三十六計中第九計,歸類為敵戰計。原計文:“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這裏的“陽”,指公開的;“乖”指違背,不協調。“陰”指暗地裏;“逆”指叛逆。“戾”指凶暴,猛烈;睢,任意胡為。“順以動豫,豫靜以動”語出《易經?豫》卦。“豫”為卦名。《豫卦》的《彖》辭說:“豫,剛應而誌行,順以動。”計文意為,靜觀敵人陣營矛盾公開,秩序混亂,暗中等待發生叛亂,那時敵方胡作非為,互相殘殺,勢必自行滅亡。這就是《豫卦》所說的順應天時地利而動,我即能坐收其利,一舉成功。
該計解語原文:“乖氣浮張,逼則受擊。退則遠之,則亂四起。昔袁尚、袁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曹操破烏丸,或說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便康斬送尚、熙首級來,不煩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傳其首。’諸將問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並力;緩之,則相圖,其勢然也。’或曰:此兵書火攻之道也。按兵書《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後段言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之意,亦相吻合。”這段解語可譯成,敵人內訌的氣氛暴露出來了,不要去逼迫他。逼迫他,會受到他還擊。三國時,袁尚、袁熙被曹操打敗,帶著幾千人馬投奔了遼東。起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憑仗自己與曹操相距遙遠,不肯服從。後來,曹操攻破烏丸,有的建議曹操可以乘勢征伐公孫康,還能擒獲袁氏兄弟。曹操說:“我正等著公孫康殺袁尚、袁熙的首級送來,用不著遠征勞師了!”九月,曹操率軍從柳城(遼寧錦州西北)回來,公孫康殺了二袁,把他們的頭送來了。眾將向曹操請教其中奧妙,曹操回答說:“公孫康向來怕袁尚、袁熙吞並他。現在袁氏兄弟去投靠他,必定引起公孫康猜疑。若我急於用兵攻打公孫康,他們必然會合力抵抗;如果我暫緩進攻,那麼,他們就會自相爭鬥。這種形勢發展是非常自然的。”有人說:這是兵書《火攻篇》上所說的道理。按兵書《火攻篇》前段講火攻的方法,後段講慎動的原理。這和“隔岸觀火”的意思是相似的。
從計文及解語來看,使用該計,一般來說,一要有“火”可觀,二要有“岸”可隔這兩個先決條件。針對己方不出戰、無力出戰或者不便出戰的情況下,采取袖手旁觀、靜而暗觀、退而遠觀、靜而動觀的辦法,等待敵方內部矛盾激化,互相殘殺,兩敗俱傷,然後見機行事,坐享漁翁之利。也就是借敵內訌,從中得利的謀略。
曆史上“隔岸觀火”的例子層出不窮。在公元263年,曹魏滅掉蜀國,三國鼎立的局勢瓦解,成了魏、吳對決的局麵。不久,魏國大將司馬炎篡魏稱帝,改國號為晉。司馬炎繼續推行統一中國的戰略,一方麵,他下令在蜀地江岸大造戰船,日夜訓練水軍,為日後同吳國決戰做好充分準備;另一方麵,他發現孫權統治集團內部紛爭激烈,朝廷大臣各樹派係,各擁儲君,一旦孫權亡故,政局必然動亂,隻是孫權尚存,吳國軍隊還很強大,不宜馬上死打硬拚。
否則,會造成魏吳兩敗俱傷。於是,晉國司馬炎采取觀望、等待的戰略。過了一段時間,吳國的政局確如司馬炎所料,孫權為了平息派係紛爭,廢了太子孫和,新立太子孫亮,這一來不但沒有緩和矛盾,反而加劇了孫和、孫亮兩派怨恨。孫權死後,孫亮即位,而孫權另一兒子孫林發動政變,廢了孫亮王位擁立孫權六子孫休為王。孫休死後,經過一番激烈爭鬥,孫和之子孫皓即位。孫皓當了皇帝後,大報舊怨,不惜采用“剝皮、挖眼、滅三族”的殘暴手段進行報複,幾乎滅絕過去的仇敵。他還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遷都武昌,以致引起江南民眾大規模的起義。為此,又勞民傷財被迫還都於建鄴。吳國經過朝廷翻來覆去的爭鬥以及國民大舉起義,其國力大大削弱,民心十分渙散,軍心十分低落。晉國武帝“隔岸觀火”,眼看吞並吳國時機成熟,公元279年11月,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統領20萬大軍,兵分六路攻吳,第二年3月,晉的龍驤將軍王濬的水師,一直打到建鄴,孫皓陣前投降,吳國滅亡,西晉統一了全國。中國又開始了一個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