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大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隻好往高處搬。
堯派鯀去治水,結果鯀花了九年時間,卻沒有把洪水製伏。因為他隻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和塗山氏在新婚後第四天就接到了舜帝的命令,登上治水的路程。妻子送他出門,禹對妻子說:“我這次出門,要去很多地方,不知什麼時候回家,難以照顧你。日後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啟’。啟,就是啟行的意思,以此紀念我們這次的離別吧!”
為了察看地勢,查明河道,禹和助手們跋山涉水、頂風冒雨,經曆了無數艱險,走遍了九州大地。
禹外出治水後,第一次路過家門是在出門後的第十個月,他正巧聽到自己孩子的啼哭聲,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腳步。有人說:“您回家住幾天吧!”禹沒有停住腳步,邊走邊說:“現在災情嚴重,治水要緊!”還有人說:“你還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禹也很想進門去看看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可還是搖了搖頭,鄭重地說:“我現在重任在肩,可不能因家事而誤了國事呀!”說完,他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第二次路過家門時,他看見抱在妻子懷裏的兒子已經會說話了,妻子正在教兒子喊爸爸,啟也很乖巧地邊笑邊喊爸爸。
禹看到這一幕,不禁熱淚盈眶,但治水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擦了擦臉上的淚花轉身就要離開。這時,妻子抱著兒子看見了禹,趕忙出來迎接,看到他疲憊的模樣,疼惜地說:“快回家歇歇吧!看你累的,我給你換身衣服。”禹接過兒子親了親,說:“不成哪,許多人被洪水圍在高地,我要去救人哪!”說著,他把兒子送到妻子懷裏,安慰了她幾句,轉身就走了。
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十多歲了,當媽媽告訴他爸爸就在家門口時,啟使勁把他往家裏拉。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叫他告訴媽媽,因為治水工作非常繁忙,他一時還回不了家。不過他們鑿山開渠,疏通壅塞,把洪水基本上引進了大江大河,隻等開挖渠道把洪水歸入大海了。禹告訴啟說:“我很快就會回來和你們團聚的。”說完又匆忙離開了,還是沒進家門。
前人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隻采用不斷堆高堤壩的辦法,禹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開山鑿渠,疏通水道。
當時,黃河中遊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擠得十分狹窄。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禹和老百姓一起勞動,他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曆時十三年之久,他終於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經湖泊河流彙入海洋,有效製伏了洪水。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為大禹。
【博聞館】
從禪讓製到世襲製
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深得萬民的擁護,舜去世後,他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這時候,部落裏推行的是禪讓製,就是現任領袖生前召開部落大會,讓各個首領推舉賢能的人做下任領袖。
大禹去世前幾年,本想效仿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沒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後來大禹臨終前就讓伯益來接替自己。
大禹死後,伯益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喪、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過後,大禹的兒子啟卻在民眾的擁護下奪得了權位。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製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製度,也就是世襲製取代了禪讓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