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四巨頭會議(1 / 2)

早在1943年8月7日,丘吉爾就致電斯大林,“希望能夠在最近舉行三國政府首腦會議”。8月9日,斯大林回電表示同意,並建議先由三國有關代表舉行一次會議,作為三國首腦正式會晤的預備會議。在魁北克會議期間,斯大林與羅斯福、丘吉爾商定先召開三國外長會議,為他們親自參加會談做準備。此後,三國就會議的議事日程、時間和地點進行了協商。美英希望在英國或某個中立地點舉行會議,但斯大林堅持要在莫斯科舉行。最後,美英作了讓步,同意斯大林的意見。這樣,10月18日至30日三國外長會議便在莫斯科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三國外長外,還有三國的高級軍事參謀人員。這次會議是為三國首腦會議的召開做具體1944年1月14日,蘇軍在列寧格勒反攻德軍,圖為取得勝利後的蘇聯紅軍。準備,與會者的目的各不相同。正如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所說:“每一個主角都有他認為特別重要的議題。俄國人感興趣的是1944年春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赫爾最關心的是四大國簽署關於戰爭目標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我的目的是就建立一個同盟國協商與戰爭有關的歐洲問題的機構達成協議。”這樣列入會議議程的有:縮短戰爭時間的措施的問題、簽署普遍安全宣言問題、德國的處置問題以及成立歐洲谘詢委員會問題等。

為了盡快結束戰爭,蘇聯希望會議明確規定開辟第二戰場的日期,因而要求英美對此作出具體的承諾。美英反複表示進攻法國的決定沒有任何改變,但必須具備3個條件:西北歐的德國空軍力量的削弱;進攻時德國在法國的預備隊不超過12個師;在發動進攻的頭兩個月內,德國無法從其他戰場向法國調集15個師以上的兵力。美英實際上不願承諾開辟第二戰場的具體日期,最後在蘇聯的倡儀下,美蘇英三國外長會議在公報中宣布:三國政府一致認為首要目標是結束戰爭,三國並就縮短對德國及其歐洲衛星國的戰爭所采取的措施作了開誠布公而又詳盡的討論。

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是與會國關注的問題之一。赫爾提交了一份處置德國問題的文件,主要內容有:德國承認徹底失敗;賦予聯合國家占領整個德國、監督德國經濟活動、遣散德國軍隊的權力;釋放戰俘和政治犯,解散集中營等。由美蘇英占領德國,並成立盟國管製委員會來落實上述措施。艾登則主張分割德國,特別是要把普魯士分離出去。莫洛托夫表示,蘇聯完全讚成所有能夠使德國將來不再戰的措施,但蘇聯對處置德國的問題缺乏考慮。經過協商,三國一致同意,德國應歸還侵占他國的領土,邊界恢複到1938年的狀態,東普魯士應從德國分離出去。至於具體細節再作研究。

關於四國簽署戰爭目標和維護和平的宣言問題,赫爾提出後,莫洛托夫表示蘇聯政府“非常同意宣言提出的原則”,但堅決反對把中國包括在四強之內。赫爾堅持認為應包括中國。他說:“如果一個正在為戰爭作出重大貢獻的偉大國家被排除在外,那將對聯合國家的團結在心理上造成極壞的影響。”艾登表示同意赫爾的意見。這樣,莫洛托夫也就勉強同意。10月30日,三國外長和中國駐莫斯科大使傅秉常簽署了《關於普遍安全宣言》。宣言聲明,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第一次開羅會議。前排左起: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宋美齡。四國將合作把戰爭進行到底,並將在今後為締造、維護和平與安全而繼續合作:根據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四國將以協商而不是以訴諸武力的方式解決爭端;通過協商與合作的方式就戰後軍備控製達成切實可行的協議。這實際上是為戰後的安排和未來聯合國的活動規定了一些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