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初展宏圖1(1 / 3)

武裝奪取政權,必須要擁有自己的軍隊,軍隊的兵員越多越好,但是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時,劉備屯兵新野(今屬河南),手下不過幾千兵卒,勢單力薄,寄人籬下。諸葛亮一到新野,就“燒”出了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建議劉備采勸遊戶自實”措施,以清查隱戶為由,一下擴大了征兵數額,使劉備軍隊猛增數萬人。

《三國誌·諸葛亮傳》曾注引《魏略》所記載的資料,說劉備在樊城屯兵時,諸葛亮針對劉備兵員較少的狀況,向他建議說:“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劉備聽從其建議,果然收效顯著,增加了兵員。

對這條材料,為《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是不相信的,認為它不是事實。其實,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並不能斷然否定諸葛亮提出過所謂“遊戶自實”以益兵眾的建議。何況《魏略》所記並非孤證,裴鬆之也承認“《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下麵,根據《三國誌》所提供的資料進行一些簡略的分析:

首先,荊州地區當時確實存在大量遊民。赤壁之戰以前,荊州地區相對平靜,一直無戰事。那時,曹操與袁紹殘餘勢力激戰於青、冀、並、幽,張魯割據漢中,韓遂、馬超控製關西,戰火不斷,故“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由於“荊州豐樂”,流民遊食者日眾。

其次,荊州統治者劉表,是一個不能成大事的“坐談客”,隻想“坐保江、漢之間”,並無“四方之誌”。雖然搞了種種粉飾太平的活動,卻不曾致力於澄清吏治,整頓戶籍,擴兵積糧。因而當時“著籍者寡”是完全可能的事實。

再次,劉備從新野移屯樊城時,所轄兵眾不過數千人。而當曹操南下,劉備撤離樊城時,僅關羽之眾,即得“分乘舟船數百艘”,“水軍精甲萬人”。可見劉備屯樊城時,兵力確有擴大。所以著名史學家王仲犖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中就認為,劉備確曾“利用荊州搜刮‘遊戶’之際,招募丁壯,補充自己的軍隊;軍隊人數有了一定的充實”。

據此,可以認為,當諸葛亮跟從劉備移屯樊城時,根據劉備兵少而當地未著戶籍者多的現狀,確曾建議劉備使“遊戶自實”,以擴充兵源,增加軍隊,從而使劉備的軍事力量有了較大的發展。這不僅是劉備進一步器重諸葛亮的具體根據,更重要的是這支武裝成為孫、劉聯盟的物質基矗否則,隻有孫權的武裝,那麼,哪裏還談得上組成孫劉聯盟,共同合作抗擊曹操呢?

緊接著,諸葛亮又連用火攻計,博望一把火,燒了曹軍夏侯惇等人,又在新野一把火,再燒曹洪曹仁等人。

《三國演義》有諸葛亮“博望燒屯”的故事,很是精彩。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劉備以師禮待之,關羽、張飛以為過分,皆不悅。不久,曹操遣夏侯惇領兵十萬,來攻新野。劉備請諸葛亮安排破敵。諸葛亮命趙雲為前部,領兵誘敵;命關平、劉封引五百軍伏於博望坡後,準備放火;命關羽、張飛各引一千軍,分別埋伏於博望左、右之豫山、安林,看見火起,即縱兵出擊,並焚燒曹軍糧草;又請劉備引軍為後援;諸葛亮本人則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鎮守新野縣城。關羽、張飛皆疑其計是否靈驗,眾將初次見孔明用計,亦疑惑不定。夏侯惇與副將於禁、李典等率軍來到博望,趙雲出戰,詐敗而退;劉備引兵接應,須臾亦退。夏侯惇欺其兵少力弱,放心追趕。時天色已晚,道路狹窄,李典、於禁恐遭火攻,忙提醒夏侯惇。夏侯惇雖猛省,但關平、劉封已開始放火,曹軍頓時大亂。此時,趙雲回軍趕殺,關羽、張飛亦分頭殺出,曹軍屍橫遍野,夏侯惇等狼狽逃竄。這一仗,完全按諸葛亮的預計進行。因而,諸葛亮建立了出山以後的第一功,關羽、張飛及眾將皆心悅誠服,諸葛亮從此在劉備軍中樹立起崇高威信。

夏侯惇兵敗博望以後,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琮不戰而降,住在新野的劉備忙與諸葛亮商議拒敵之計。諸葛亮說:“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今番曹軍又來,必教他中這條計。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於是一麵下令將新野居民遷往樊城,一麵布置眾將,準備再次火燒曹軍。曹軍先鋒許褚及前隊將領曹仁、曹洪來到新野,隻見四門大開,已是一座空城,便入城駐紮。半夜,趙雲分兵從西、南、北三門發射火箭入城,城中頓起大火,曹仁急忙引軍從東門突出,趙雲趁勢掩殺。曹軍爭相逃跑,糜芳、劉封沿途截去。四更時分,曹軍逃至白河邊,已是人困馬乏,焦頭爛額,便紛紛下河喝水。關羽早已在上遊用沙袋遏住河水,聽得下遊人喊馬嘶,急令軍士搬起沙袋,大水滾滾而下,曹軍溺死甚多。曹仁引殘兵從水勢緩處逃命,剛到博陵渡口,張飛又領伏兵殺出。曹軍遭受輪番攻擊,傷亡慘重,潰不成軍。劉備、諸葛亮則率領眾將,乘勝從容退往樊城。

此外,諸葛亮還麵臨著更棘手的事。

他要協助劉備奪取荊州,但荊州最近成了中國各方覬覦的焦點。曹操已定河北,荊州必是下一個目標,而東吳早已三次進攻荊州江夏,荊州問題已經“國際”化了。以劉備微薄的力量,如何不讓荊州落入曹操之手,爭得荊州,又與劉表及東吳為友?麵臨這些難題,幾乎沒有又必須尋到出路。

諸葛亮主張“外結好孫權”,並十分重視對吳關係,建立了孫劉聯盟,從而在赤壁大戰中打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的初步形勢。

據《三國誌·魯肅傳》載:“劉表死,(魯)肅進說曰: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深惡其能而不能用。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備心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孫)權即遣肅行。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並力,備甚歡悅。”裴鬆之注引《江表傳》補充說:“(劉)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可見,當劉備、諸葛亮等人在曹操大軍窮追之下,敗退到當陽時,正遇魯肅奉孫權之命,欲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劉備才派諸葛亮隨同魯肅去見孫權研究建立孫劉聯盟的,並不是諸葛亮主動提出的。

荊州內部相當複雜。劉表歡迎劉備投靠,又懷著猜忌,連曹操方麵也看了出來:

“劉表重用劉備,怕控製不住他;不重用,劉備又不肯為他賣命。”

這一點,諸葛亮當然也看出來了。為此,他大力結好劉琦,以便相機控製荊州。

與此同時,劉表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發展了,這主要表現在爭奪繼承權的問題上。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按慣例,長子劉琦應該是劉表的繼承人,開始劉表也有這個打算。可是劉琮的妻子是劉表後妻蔡氏的侄女,蔡氏在劉表麵前說劉琦的壞話,同時蔡氏的弟弟蔡瑁掌握實權,和劉表的外甥張允聯合在一起,擁護劉琮,劉表也就傾向於立劉琮了。

由於劉表“愛少子琮,不悅於琦”,劉琦感到自己難以繼承父業,並且勢單力孤,有遭到殺身之禍的危險,心裏很是不安。他接近劉備,想借助劉備的勢力,求得生存。在劉琮的壓力下,劉琦數次求計於諸葛亮。劉琦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諸葛亮和他有親戚關係,他們是姨表兄弟;二是因為諸葛亮聰明能幹,很有謀略。

諸葛亮對劉表早就持不合作態度,他在隆中山林長期躬耕自給,在政治上不靠攏劉表,就是一個例證。“隆中對”中先占有荊州的計劃,更表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對劉表集團內部的矛盾是清楚的,對劉琦的處境也是了解的。他不滿意劉表偏愛劉琮的做法,但認為對劉表家中的事情不能貿然介入,弄不好不僅幫不了劉琦的忙,反而危及劉備在荊州的地位,因此他很慎重。劉琦頭幾次見他,他都有意岔開,不表明自己的態度。

有一天,劉琦趁諸葛亮來襄陽時,特意把他請到自己的後花園,上了樓閣,宴飲之間屏退左右,將通上樓閣的扶梯撤掉,然後誠懇地對諸葛亮說:“現在我們上不著天,下不挨地,話從你嘴說出,進我的耳朵,沒有第三者知道,這可以講了吧?”諸葛亮見劉琦的確是誠心請教,便示意他離開襄陽,說:“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居外而安嗎?”申生是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太子。晉獻公寵愛驪姬,想讓驪姬的兒子奚齊來繼承自己的君位,申生在驪姬的迫害下,沒有辦法,最後自縊身死。重耳是申生的弟弟,他見奚齊要掌權,怕自己受迫害,便出逃在外,幾經磨難,到獻公死後,終於回來即位,是為晉文公。盡管諸葛亮引喻的曆史故事沒有直接說明其用意,但寥寥數語便點明了劉琦去危就安的出路。劉琦一聽,完全理解了諸葛亮的用意。從此他決定出走,到外邊去占一塊地盤,免遭殺身之禍,還可以尋機發展個人勢力。而諸葛亮的打算則是與劉琦結好,控製和利用劉琦的力量,或把他作為外援,以便相機圖取荊州。

公元208年春,孫權軍隊把劉表的江夏太守黃祖殺死,“虜其男女數萬口”而歸。劉琦乘機請命出任江夏太守,率眾屯駐夏口(今湖北武漢市)。

這時候,剛稱丞相的曹操正在中原操練兵馬,還在冀州鄴城做玄武池,專門訓練水軍,加緊準備南征荊州。孫權殺掉黃祖後,雖然停止進擊,但對荊州仍然是個嚴重威脅。這種局麵,使臥病在床的劉表寢食不安,很是擔心。這時他對劉備的戒心雖然沒有完全解除,但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隻好借助劉備的力量以圖自保。於是,他把劉備請來商量對策,語重心長地對劉備說:“我的兒子沒有才能,手下諸將也不齊心,我死之後,你就掌管荊州吧!”劉備回答說:“公子都是賢才,我一定盡力幫助,你盡管安心養病好了。”接著,劉備提出願意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市),以保衛襄陽,劉表同意。

樊城離襄陽很近,是劉備招攬人才、擴充實力、相機奪取荊州的好地方。

劉琦聽說父親病危,急忙從江夏趕來。蔡瑁、張允等怕劉琦同劉表見麵,“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便攔阻劉琦說:“將軍(指劉表)命公子鎮撫江夏,防備孫權,任務重大,如今擅離職守,跑了回來,將軍看到了必定發怒譴責你,這就要傷親人的心,加重他的病情,這不是孝敬的做法。”劉琦無奈,流涕而去。

同年七月,曹操親自領兵南征荊州。臨行前向荀彧問計,荀彧說:“如今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割據南土的劉表應當知道自己麵臨危困了。明公可以大張旗鼓地出兵宛、葉,另以輕兵從小道速進,出其不意地掩襲劉表。”曹操按計領兵出發了。不久,劉表病死,劉琮繼任荊州牧。劉琮一夥被曹操的聲勢嚇破了膽,決定投降曹操。

當劉琮同手下親信商量是否依靠劉備的力量抵禦曹操時,傅巽說:“憑借劉備的力量不足以抵禦曹操,就是保全了楚地,也不能用來保存自己,即或利用劉備的力量抵禦了曹操,那麼劉備是不會久居將軍的位置之下的。”劉琮聽後,便不通知劉備,偷偷派人去迎接曹操。

當劉備得到劉琮投降的消息後,曹操的大軍已經到達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宛音冤yuan),離樊城不遠了。劉備派人追問劉琮,劉琮派宋忠到劉備處“宣旨”,意思是讓劉備也投降。劉備大怒,拔出佩刀,指著宋忠說:“如今就是砍下你的腦袋也不足以解我心中的憤恨。如果殺掉你,我還不願意讓人覺得大丈夫在臨別時還拿你們這些庸碌之輩消氣!”於是把宋忠放了。

宋忠去後,劉備與手下人商議對策。經過計議,劉備、諸葛亮很清楚單憑自己的力量是抵禦不了曹軍進攻的,隻好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方向撤退。江陵是重要軍事基地,劉表在此屯積大量軍需物資。與此同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派關羽領水軍由漢水到江夏,向劉琦求援,請他派軍隊、戰船接應,最後會於江陵。

當劉備率軍路過襄陽時,諸葛亮根據劉琮已經投降曹操的情況,勸劉備攻打劉琮,認為那樣的話,“荊州可有”,同時也不會影響同劉琦的關係。劉備認為這樣做不利於爭取人心,回答說:“吾不忍也。”還有人建議把劉琮及其親信劫往江陵,劉備又說:“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麵目見劉荊州乎?”也沒有采納這個建議。

對於劉備拒不采納諸葛亮的建議,習鑿齒評論說:“劉玄德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既然劉備的“吾不忍也”屬於“言不失道”,那麼諸葛亮的“荊州可有”就是“失道”之言了。朱熹則另為評論說:“當劉琮迎降之際不能取荊州,烏在其知權邪?若聲罪致討,以義取之,乃是用權之善。”既然劉備不取荊州是失於“權”,那麼諸葛亮的取荊州主張,便是不失於“權”了。

其實,當時各軍閥間的割據混戰、你爭我奪都是地主集團間的封建兼並戰爭,不存在誰是“正義”或誰是“失道”的問題。劉備沒有采納諸葛亮的建議,不僅僅是為了臉麵上的不“失道”,對爭取人心有好處,也是考慮當時的形勢後做出的決定。在曹操大軍壓境的危急情況下,即使降服了劉琮,也抵擋不住曹軍的進攻,占據荊州沒有用,最後還是得離開,隻能避開其兵鋒,逃至他處,保存自己,尋找時機,以圖再起。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劉備當時不取荊州,不算什麼錯誤。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劉備采納諸葛亮的意見,打敗劉琮勢力,占據荊州(這是沒問題的),取得荊州之主的名義,即使接下來不敵曹操,敗走求援,或許荊州軍隊不會全歸曹操所有,又或許不會出現以後劉備、孫權之間“借”荊州、“索”荊州那樣麻煩的問題了。當然,這不是劉備、諸葛亮起初所能料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