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炭疽杆菌(2 / 3)

腸炭疽由食入病獸肉製品所致,以全身中毒症狀為主,並有胃腸道潰瘍、出血及毒血症,發病後2~3日內死亡。上述疾病若引起敗血症時,可繼發“炭疽性腦膜炎”。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取決於莢膜和毒素的協同作用。

免疫性

注射炭疽外毒素中保護性抗原於機體,能形成抗毒素免疫,對受染噅疽有保護作用。但單純的莢膜抗體對機體沒有保護作用。病後可獲較強的免疫力。

檢查

采集皮膚炭疽的膿液、滲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腸炭疽的糞便以及病人的血液等送檢,獸屍禁止解剖,可割取耳朵或舌尖一片送檢。

將標本直接塗片,沙黃莢膜染色鏡檢,觀察形態及莢膜特征,可以初步幫助診斷,確診應進行血平板分離培養,37攝氏度孵育12~15小時,鉤取可疑菌落,進行青黴素串珠試驗,噬菌體裂解試驗,碳酸氫鈉平板二氧化碳培養。莢膜腫脹試驗和小白鼠致病力試驗等與其他需氧芽孢杆菌進行鑒別確定。

抗菌防治

通過革蘭氏染色法,我們發現炭疽杆菌可以被染成紫色,可見它是革蘭氏陽性菌。所以,青黴素是首選的抗生素。根據不同的感染類型,治療也不同。皮膚炭疽每日注射青黴素總量為100~200萬單位。同時可加用四環素、鏈黴素、氯黴素或新黴素。對於肺炭疽及腸炭疽,每日青黴素總量應在600萬單位以上;對於炭疽性腦膜炎及敗血症,每日青黴素總量要超過1000單位。

除了上述抗生素外,其他的抗菌藥物,比如磺胺、呋喃唑酮等,對其也有較強的作用。

特異防治

預防人類炭疽首先應防止家畜炭疽的發生。家畜炭疽感染消滅後,人類的傳染源也隨之消滅。

目前我國使用的炭疽活疫菌,作皮上劃痕接種,免疫力可維護半年至一年。青黴素是治療炭疽的首選藥物,對腸道及吸入性炭疽治療困難,有條件的可用抗血清。

美研究用炭疽杆菌治療癌症,科學時報訊,癌症是目前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一,多年來各國科學家的癌症在治療上不斷探索,希望能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以實現對癌症的徹底根治。不久前,曾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炭疽杆菌也開始引起科學家的青睞,雖然炭疽杆菌在被人體吸入後將致人於死命,或引起各種各樣的並發症,但是近日美國馬裏蘭州全國衛生機構的研究人員正在實驗將炭疽杆菌毒素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進行重新組合,從而改變炭疽杆菌毒素的成分使之對人體健康無害,並在對付某些癌細胞上顯示出潛在的價值。

科學家使用的實驗工具是模擬腫瘤生長狀態的老鼠,通過在老鼠身上注射這種經過改良的炭疽杆菌毒素後發現,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製老鼠腫瘤所獲得的血流量,抑製腫瘤的生長。此外研究中還發現經過改良的炭疽杆菌毒素還能夠直接摧毀某些腫瘤細胞的瘤體本身,其中最容易受到炭疽杆菌毒素影響的是黑色毒瘤,結腸腫瘤和乳腺癌等。由於炭疽杆菌具有相當大的危險性,稍有不慎將有可能導致一些難以想象的後果,因此科學家也同時指出,使用炭疽杆菌治療癌症的實驗必須在動物身上經過幾年嚴格實驗之後才能用在人體的臨床實驗中。

導致病症

炭疽杆菌從損傷的皮膚、胃腸粘膜及呼吸道進入人體後,首先在局部繁殖,產生毒素而致組織及髒器發生出血性浸潤、壞死和高度水腫,形成原發性皮膚炭疽、腸炭疽的肺炭疽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擴散,形成敗血症和繼發性腦膜炎。皮膚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經纖維發生變化,故病灶處常無明顯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損傷血管的內皮細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效血容量減少,微循環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狀態,出現DIC和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