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是誰把出雲艦打了個“透心涼”(2 / 2)

如此,查找此戰在中方的記載就頗為困難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排除法來推斷戰鬥發生的地點。既然戰鬥發生在杭州灣,根據地圖可以看到,淞滬戰役結束後,杭州灣北岸從上海到錢塘江內河入口鹽官已經全部被日軍占領。因此,這次戰鬥隻能發生在杭州灣南岸。

而另一個條件,也能有所幫助。那就是,這個抵抗日軍的地點,必須具有200毫米以上的大型海岸炮。

在杭州灣,符合這個條件的,隻有乍浦、定海、鎮海三處。其中,乍浦炮台的清代購進的克虜伯重炮保留至今(重炮使用壽命較長,甲午戰爭中清軍在旅順被俘的重炮,日軍在台灣作為海岸炮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不過,乍浦在1937年11月23日即淪陷,此炮未能發揮作用。

定海的一次戰鬥,和此戰時間上頗有相近之處。

根據定海縣誌記載,1939年2月5日中午,三艘日艦突然竄入定海港內,用小艇登岸未逞後,日寇就瘋狂地用軍艦炮擊定海東嶽宮一帶,炮轟一直持續到翌日早晨。

這和出雲艦的紀錄時間相似,軍艦數量也符合。然而,我不大認可此戰發生在定海。蓋定海位於舟山島上,其震遠炮台根據記載有過清代安裝的210毫米大炮,可是此台早廢。抗戰中因我國沒有製海權,對於孤懸海外的定海一旦開戰無法加強,因此一直不是防禦重點。定海淪陷前隻有守軍千餘人,多數為地方雜兵,其炮台年久失修。這樣的防禦態勢,很難想象可以與日軍三艘大艦激戰數小時之久。事實上,中方資料中對這次日軍的襲擊,也沒有記錄炮台曾經還擊。

感覺上,這一戰發生在鎮海的可能性更大。

鎮海是浙江海防重鎮,1884年中法戰爭中,吳傑、薛福成等曾指揮炮台和南洋水師南瑞、南琛、開濟各艦,在此處力戰法軍艦隊,是我國海岸防禦作戰中少有的勝利之戰。抗戰前,此地設有鎮海要塞區,是海防重點,1932年設海軍鎮海炮台總台於小港,有官佐106名,士兵1579名,分駐鎮海要塞區各炮台間,隸屬寧波防守司令部,下屬彈藥庫、觀測所、探照燈台、修械所等。並有鎮海炮台掩護部隊一個團。1934年抗日戰爭前夕,民國政府國防部請德國軍事顧問佛采爾擬訂《寧波區海防設備實施計劃》,構築永久工事。工事計劃分二期完成。1936年抗戰前夕,除原有宏遠炮台外,另在青峙鉗口門炮台山建新鎮遠1、2、3、 4台,為鋼筋混凝土構築,並配高射炮隊。鎮海炮台裝備240毫米、210毫米大炮,每門儲存炮彈200發。抗戰開始後,曾以輪船沉塞航道,並通過海軍布雷隊進行水雷布設,可謂防護森嚴。

遺憾的是,鎮海守軍的作戰記錄中,缺乏與日艦報告相符的戰鬥,隻有兩次戰鬥有些相似。

一次是根據《鎮遠縣誌》紀錄,1938年9月22日,日巡洋艦1艘炮艦數艘來犯,向炮台發炮百餘發,炮台還擊,擊傷巡洋艦,擊沉小艇數艘。

另一次是1940年7月17日,日軍上海第三艦隊所轄海軍陸戰隊在鎮海登陸,炮台守軍頑強抵抗,擊傷日艦一艘,後力戰到淩晨逐漸不支,宏遠炮台彈藥庫被毀,日軍上陸攻占鎮海縣城。幸而駐防附近的一九四師陳德法部和從上虞趕來的十六師一部趕來增援,才將日軍趕下海。此戰共擊斃日軍三百餘名,我陣亡六百餘名,但終保鎮海不失。

這兩次戰鬥的時間和作戰過程,與日方描述都有出入。

更大的可能是在一次中方沒有記錄戰果的戰鬥中擊傷了出雲艦,因為從1937年9月到1941年4月鎮海淪陷,日軍戰艦飛機屢次來犯,鎮海炮台與敵交戰紀錄40餘次,很多戰鬥無法核實戰果。

看來,究竟誰是擊傷了出雲艦的英雄,依然是一個謎。這次戰鬥的詳細情況,還有待於更多的史料的麵世。而出雲艦的最後下場則是於1945年7月24日在吳港被擊中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