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錫德拉灣之戰(1 / 1)

錫德拉灣,也稱錫爾特灣,是地中海南部最大海灣,位於利比亞北麵,東起班加西,西至米蘇臘塔港,寬約300海裏,縱深最大處約100海裏。從1981年8月起,美國、利比亞之間在此海域發生數次衝突。

1981年8月,美軍駐地中海第6艦隊舉行每年一次的例行演習。在此之前,利比亞早已宣布錫德拉灣為其領海。但美國政府為了試探虛實,則令其第6艦隊進入錫德拉灣進行演習。

為了應付美、利間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美軍派出20餘艘艦艇參加這次演習,其中包括航空母艦2艘。演習第一天,即8月18日,利比亞軍派出米格-23、米格-25等式飛機75架次到美軍演習區進行偵察與監視。美軍派出數十架艦載機進行警戒、攔阻和驅趕利比亞飛機。8月19日晨7時許,由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號起飛的F-14A式戰鬥機2架,在距離利比亞海岸60海裏的錫德拉灣上空,同利比亞的蘇-22式戰鬥轟炸機交戰。

結果,美機擊落利比亞飛機2架,而美機無損傷。

再一次衝突發生在1986年3月。以美國海軍第6艦隊的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的航母特混編隊,於3月22日進至錫德拉灣附近海域,進行1986年度的第4次“海上演習”,即代號為“和平自由航行與飛越”的海空聯合演習。3月23日,“演習部隊”即派艦載機進入卡紮菲宣布的“死亡線”以內,蓄意引誘利比亞軍首先動手。3月24日4時許,裝有“宙斯盾”係統的美軍導彈巡洋艦“提康德羅加”號,在驅逐艦“卡倫”號、護衛艦“斯科特”號的伴隨下,駛到錫德拉灣東部海域。14時52分,配置在錫德爾鎮的利比亞導彈基地向美機發射“薩姆-5”式導彈2枚,但在美EA-6“徘徊者”式電子幹擾飛機的幹擾下,導彈偏離目標1.5公裏墜入大海。

接著,利比亞的2架米格-25式飛機向美艦接近,但遭到美機攔截而返回。19時45分,利比亞導彈基地再次發射8枚“薩姆-5”式和1枚“薩姆-2”式導彈,但受到欺騙幹擾後,這些導彈不是在空中自爆,就是失控墜海。21時26分,待到夜幕降臨時,美軍發起攻擊。首先,“美國”號航空母艦的2架A-6型攻擊機在EA-6B電子幹擾機的引導下,使用反輻射導彈攻擊了利比亞的導彈基地雷達站,炸毀雷達天線。23時15分,“珊瑚海”號航空母艦的2架A-6型攻擊機向由班加西港駛來的利比亞的蘇製“納努契卡-11”型導彈艇發起攻擊,將其擊沉。25日1時許,美軍發現利比亞的雷達站恢複工作;1時45分,美軍的A-7型攻擊機再次使用反輻射導彈對利比亞的雷達站進行攻擊,並使用激光製導炸彈攻擊利比亞的導彈基地。拂曉前,美艦隊還數次對利比亞的導彈艇進行攻擊。

24日20時50分後,利比亞就未再向美軍采取攻擊行動,美艦隊無傷亡。這樣,美第6艦隊司令凱爾索海軍中將便於25日9時命令其特混編隊撤到北緯32度30分以北海域待命。26日晨,凱爾索接到提前結束演習的命令,遂提前5天結束了這場“演習”。

此次作戰中,美第6艦隊的航母群在錫德拉灣活動時間約35小時,起飛各種飛機1546架次,發射“魚叉”式空對艦導彈8枚、反輻射導彈4枚,並投擲集束炸彈多枚,發射激光製導炸彈多枚。據稱,美艦、機擊沉利比亞導彈艇5艘,利比亞傷亡約150人。利比亞部隊發射的“薩姆-5”式導彈5枚,“薩姆-2”式導彈1枚,據美方稱沒有造成損傷。

這次交戰從3月24日14時2分開始,25日淩晨即告結束。時間不長,交戰雙方投入實戰的兵力也不多,但卻顯示了現代海戰的若幹特點。

在此次美、利衝突中,利比亞是近海防禦,美國則是遠洋進攻。利比亞為防禦美軍的攻擊,在沿海的錫德爾、班加西等地部署了“薩姆-5”式、“薩姆-2”式導彈,在有關港口配置多艘導彈艇和導彈護衛艦,並有蘇製戰鬥機擔任空中掩護。美艦編隊僅出動幾架A-6和A-7攻擊機,在EA-6B電子幹擾機的配合下,就摧毀了錫德爾郊區的導彈基地。這說明近海防禦必須構成強有力的多層次全方位海空兵力防禦才能奏效。海戰中,利比亞出擊的4艘導彈艇全被擊中,而且是在夜間被摧毀的。

因此,在現代海戰條件下。對付裝備先進之敵,導彈艇即使是在夜間也難以達成奇襲;像導彈艇這樣的小型艇隻若無可靠的空中掩護、預警、電子對抗等保障手段,就既不能保護自己也難以消滅敵人。這次小規模的海戰還說明,現代海戰是高技術戰爭,裝備先進的一方通常能占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