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手指甲和腳趾甲,人們將無法緊握東西,也不能長時間行走,皮鞋或者其他的鞋子對人們也將沒有什麼用處了。所以,沒了手指甲和腳趾甲的包容嗬護,人們的手腳一定會變得傷痕累累、滿是傷口。
大腦還告訴手指甲和腳趾甲一個一直困惑他們的身世之謎:手指甲和腳趾甲是由一種叫作“角蛋白”(也叫作角質)的蛋白質構成的,因為質地強韌,所以不容易折斷或碎裂。馬蹄、鳥爪、牛角雖然形狀各不相同,但都和人的手指甲、腳趾甲一樣,是由“角蛋白”構成的。神奇的角蛋白可以不斷地被人類的身體製造出來,這樣手指甲和腳趾甲就可以一直生長下去了。大腦說完這些後又說了一句:“手指甲、腳趾甲和手、腳應通力合作,而不能破壞團結。”
被人唾棄的糞便之悲哀糞便是我們人類最討厭的東西了,糞便俗稱大便,是人或動物的食物殘渣排泄物。糞便的四分之一就是水分,其餘大多是蛋白質、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纖維、無機物、脫了水的消化液殘餘以及從腸道裏脫落的細胞和死掉的細菌,還有維生素K、維生素B等。它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們對此眾說紛紜。
一大早,麗娜就跟媽媽抱怨說:“每天都上廁所,耽誤自己看動畫片了,人能不能不用上廁所啊?”
媽媽聽後告訴她,如果不上廁所,食物殘渣就不能排出體外,那後果將是很可怕的啊。
接著媽媽又告訴麗娜,糞便的形成可不是一件簡單隨便的事。首先,食物從口裏吃進去,經過牙齒的咀嚼粉碎,並在唾液的作用下進行簡單的消化,之後攪拌著唾液的食物團由食道向下,緩慢滑到胃中。等食物進入到胃裏後,胃就開始分泌各種消化液來消化食物。食物一般在胃中停留3~4小時,並被胃消化成糊狀後,這些食物就被胃一點一點地送入小腸。
等食物進入小腸後,小腸又分泌多種消化液,例如:有可以分解蛋白質的肽酶,有可以消化脂肪的脂肪酶,有可以分解糖分的麥芽糖酶等多種消化液。但是這些消化液並不全都來自於小腸,肝髒和胰髒也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幫助小腸把食物進一步進行分解,然後由大約500萬個小腸絨毛對分解出的營養進行吸收。
因此,食物中的營養大部分都是在小腸中被吸收的,經過了小腸的食物基本隻剩下了殘渣。
雖然僅剩下殘渣,但“食物”還是接著被送入大腸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大腸對食物殘渣當中的水分進行重新吸收,萬一大腸不把食物殘渣中的水吸收幹淨的話,恐怕我們每次上廁所都要拉肚子了。
營養和水分都被吸收幹淨了的食物就這樣變成了真正的大便,逐漸沉積在大腸末端,等到了一定的時候,便會被排出體外。如果不排便的話,就會有生命危險。
麗娜聽完後,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原來糞便還有這麼大的學問啊。
高與低的奇妙學問身高是指:從頭頂點至地麵的垂直距離,它是對人體縱向各部分的長度與比例而言的,源於人體的縱向生長,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男性在20~24歲、女性在19~23歲,四肢長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長了。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如遺傳、營養、體育運動、環境、生活習慣、種族、內分泌、遠近親婚配、醫學進步等。今天就讓我們在童話故事中探索身高的秘訣吧:
讀過《白雪公主》的人,對七個小矮人都有印象吧?不光是在童話裏,即使在我們身邊,也總能見到一些個子很矮小的人。有一天,“矮個子”毛毛去找“巨人”飛飛,詢問飛飛長高的秘訣。他問:“飛飛,飛飛,你告訴我,我為什麼就長不到你那麼高呢?”
飛飛想了一會兒說:“我聽博士爺爺說過,我們的身體是由無數的組織和血管組成的,吃入的食物在從胃向腸移動的過程中逐漸被分解消化,此後,營養成分通過血液被運送到全身,無論是身體的哪一個地方出了毛病,這個過程都將無法順利完成。我想,你可能是哪部分出了毛病吧?”
毛毛聽後急得都要哭出來了,飛飛說:“別急,我們找博士爺爺問問吧。”
到了博士爺爺家後,聽完毛毛的訴說,博士爺爺說:“為了使我們身體內各個器官可以相互協助、共同工作,就需要一種聯絡和管製的手段,為了讓各個器官努力工作,也需要一種可以刺激它們的方法。傳遞這種信息和下達這種命令的就是一種叫激素的物質。”
爺爺看了看毛毛與飛飛又說:“激素叫作‘成長激素’,就是我們成長所需要的激素。成長激素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發育,如果成長激素分泌量過少,人的個子就會停止長高,毛毛就是因為這個而長不高的;成長激素分泌量過多,人的個子就會長得過高,飛飛就屬於這種類型。”
看到毛毛與飛飛驚慌的樣子,爺爺又說:“你們別怕,讓爸爸媽媽帶你們去醫院看看,會有醫治的辦法的。當然飛飛就可以不用再長高了,毛毛呢,如果身體合適就可以長得高一點了。”
無人能敵的凶殘殺手癌症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可怕疾病,也稱惡性腫瘤,它是由控製細胞生長增殖機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細胞除了生長失控以外,還會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係統或淋巴係統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分。關於癌症的形象描述,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大家都圍住生物老師問關於癌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問題,老師告訴他們,癌細胞也是被逼的,它們原來也都是好好的細胞,都是人類不知道珍惜,才把它們變成那個樣子的。輻射、汙染使它們在這種環境下隻能變成這樣了。癌細胞的做事能力是普通細胞望塵莫及的。在周圍有其他細胞的情況下,普通的細胞是無法進行分裂的,而癌細胞可就不一樣了,即使周圍有其他細胞,它們也照樣是“子子孫孫,無窮盡矣”。所以它們可以在一眨眼間就有成千上萬個子孫後代,事實上它們所要做的也隻有繁殖後代這一項偉大而光榮的事業了。
癌細胞們還是自由的旅行家。一般的細胞,一輩子就隻能窩在一個地方,生活單調又乏味。例如,肝細胞就隻能待在肝裏,骨細胞就隻能待在骨頭裏,腦細胞就隻能待在腦袋裏。可是癌細胞就可以不時地旅旅遊,走遍天下,逛遍人體。
它們沿著人體全身的“高速公路”———血管,東瞅瞅,西看看,想去哪裏就去哪裏,想在哪裏安家就在哪裏安家。所以人類都怕它們。得了胃癌,疼得可不隻是胃,癌細胞在胃中的兄弟姐妹也會適當地去別的地方考察考察,琢磨琢磨在其他器官當中多建幾個新家。
盡管人們為了對付它們可謂絞盡腦汁,用遍各種武器,可是它們才不怕呢,因為它們會來個“七十二變”,把人們弄得暈頭轉向,也隻有幹著急,而它們仍然像往常一樣做它們的事。
最後,老師告訴同學們,為了自己的健康,就要保護好環境,鍛煉好身體。這樣,健康的細胞就不會變成猙獰恐怖的癌細胞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放屁聲在公共場合放屁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尷尬,然而,屁究竟是為何產生的呢?人為什麼會放屁呢?其實,大多數的屁是由大腸杆菌和腸內的其他細菌創造的,這些細菌吃著你體內發酵的食物,然後一起微觀地放屁,你咽下的空氣和腹中的堿性分泌物同樣對你的屁有一定影響。屁中的各種化學物會散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刺激性氣味,一億份空氣中隻要有一份此類氣體,人們就能聞出;如果五角大樓能將這些化學物濃縮成一種氣體化合物,那麼,我們甚至可以不需要核武器,就能造成大規模殺傷了。通常,屁裏麵總會混有硫化氫,它們大多來自黏液,使屁帶上一種臭雞蛋的氣味。下麵來看一個有關屁的故事吧:
小輝經常會在小夥伴們玩得正歡的時候,冷不丁地來一個響屁,為此小夥伴們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屁王”。小夥伴們經常這樣叫他,讓小輝感到很丟人。這天趁著小夥伴們又在院子裏玩的時候,他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鄰居王叔叔。王叔叔是個醫生,所以小輝相信王叔叔一定能幫他。
王叔叔聽完後,把小夥伴們都召集在一起,給他們講起了有關放屁的學問。
王叔叔告訴他們,對常人而言,胃腸道內的氣體隨著胃腸的蠕動向下運行,最後自肛門排出,稱之為放屁。正常情況下,它是對健康無害的,但在腸粘連、腸扭轉、腸套疊、腸內蛔蟲團等引起腸梗阻,或腹腔內髒器官發生穿孔、炎症及人體缺鉀和酸中毒等導致腸麻痹時,病人就會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和不能放屁的現象。所以,在醫學上有“一屁值千金”之說。醫生在診治患有急性腹病的病人時,在詢病中總是要問是否放屁,以此來診斷有無腸梗阻和腹腔內的疾病。在觀察治療腸梗阻的病人時,同樣以是否放屁作為判斷病人是否已經解除腸梗阻的根據之一,具有普遍意義的是在腹部術後,醫生以此來判斷腸道是否通暢。病人在術後一至兩天內因麻醉藥的作用是不能放屁的。病人在腹部術後如正常地放屁了,說明腸蠕動已恢複正常,可以拔除胃腸減壓管並開始進食了。
末了,王叔叔說:“放屁是正常的現象,它還有這麼多的功能呢,你們肯定都會放屁,隻是沒有小輝那麼響,或者說是憋著。以後有屁就要放,對健康有好處。如果怕影響別人,就離人遠一點再放。不要再取笑小輝了,知道了嗎?”
“知道了……”
珍愛生命擁抱陽光原始社會初期,人們就對陽光有著一種特別崇拜的感情,萬物的生長都是離不開太陽的,而人們也曾經嚐試著將光引入到治療疾病的手段當中來。
最早使用光來祛除疾病的是瑪雅人,他們將身患皮膚病的人放到陽光下暴曬,他們相信太陽神能夠祛除病人身上的邪靈。然而,在近代醫學發展中,光療法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丹麥醫學家芬森的出現,光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種治療手段。
1860年,尼爾斯·芬森出生於丹麥。在剛剛度過16歲生日後,他隨父母回到了冰島的雷克雅未克讀中學。由於冰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裏的冬天幾乎沒有白晝,因為見不到陽光,芬森常常心煩意亂、毫無生氣。而每到了幾乎沒有黑夜的夏天,在陽光的照射下,人們總是顯得那樣生機勃勃。由此,他深深感覺到陽光對人們的心理和生活有著明顯的影響。
1882年,芬森又回到丹麥,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醫學院。不幸的是,他不久染上了胞囊蟲病,這種疾病損害了他的心、肝、脾髒。當時,他住在一間陰冷的房間裏,加上之前冰島的經曆和疾病的折磨,使他十分迷戀戶外的生活,總想到戶外去曬太陽。據說芬森就是根據這種直覺而提出光線治療疾病的假說的。從此,他在學習之餘就注意探討陽光對生命和健康的影響,一方麵觀察,一方麵廣泛搜集資料。30歲時,芬森在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解剖學助教。從此,他對光線與人體健康的研究進入到了實質性的階段。
1893年,芬森利用光線治療天花的實驗首次獲得成功。他還發現了有些光線具有較強殺菌功能的奧秘,在他發現這一奧秘後不久,自己卻因嚴重的疾病折磨而病倒了,他不得不和妻子一起到冰島的一個海濱漁村休養。
來這裏後不久,他發現在當地的漁民中流行著一種可怕的傳染病,這是一種非常難治的皮膚結核病,它主要是損害人的五官和麵頰,患者大多都因無法醫治而被奪去生命。麵對這種情形,作為醫生的一種強烈責任感,使芬森早已把自己的疾病和休養的事置之度外,他轉而進行利用光線治療狼瘡的試驗。經過對以前利用紅外線治療天花的試驗的詳細分析,他初步確認,治療皮膚結核可能要利用化學性的紫外線才有效。但要進行這種試驗,必須重新改造原來的實驗裝置,即要研製出濾除光線中紅外線的濾光裝置和增加紫外線強度的聚光裝置。他帶著病痛,在妻子的協助下日以繼夜地工作,最後終於將一台進行紫外線治療的新的實驗裝置研製成功了。1895年11月,芬森用這種光束治療了自己的第一位皮膚結核患者,經光療後患者病斑消失,皮膚恢複正常。1896年,他發表了《聚集的化學光線在醫學中的應用》一文。1903年12月10日,丹麥舉國歡騰,一起慶祝芬森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令人遺憾的是,病情嚴重的芬森已經無法出席頒獎典禮,而在半年後,這位剛剛步入人生第43個年頭的科學家永遠地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