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初步了解了巴克特裏亞地區農業的特點:一是此地地廣人稀,即使我漢鎮有五十萬人之多,周遭依然有足夠的土地來開墾。所以但從耕地麵積上考慮,這個不難。”
“二是此地光照充足,而且聽說夏季熱量十足,晝夜溫差大。這樣日照充足的氣候,倒是有利於莊稼生長。”
“三也是最大的問題,缺水。巴克特裏亞地區水草豐富,但也隻是相對於其他草原來說。除了幾條河流的沿岸之外,其餘地區的淡水普遍匱乏,人畜飲用是夠了。但用來種植糧食,則有所欠缺!漢鎮目前的耕地都在河流兩側,但要開墾更多土地,就得向遠離河岸的深處延伸,在那些地方種地,水源是一個大問題。”
“好!說的太好了!二兄,你真是我大漢的棟梁之才!”
霍邯心裏是一個大寫的服,霍光的確是厲害啊!這才短短幾天,就如此透徹的看穿了本地農業發展的優點和缺點。
霍邯又問道:“不過知道了優缺點,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霍光答道:“術業有專攻,我自己對於務農之事,也屬一竅不通。但是我在地方上任職期間,曾經認識了一位農官,他很有能力,特別是在農業技術方麵,堪稱是國之大才。”
“原本在回到長安之後,我是打算把他也提拔進中央的,可後來我自己在朝堂之上也多有不順,這件事也就一直耽擱了下來。”
“據我所知這位農官也來到了這裏,這樣正好,農業方麵的事情,我就打算委托他來協助我了。我問過他一些問題,不過他回答說要先在地裏摸索幾天,才能想出路子。”
聽霍光說這農官是國之大才,霍寒不禁也對他產生了好奇心,究竟是哪位大神可以讓霍光如此稱讚,並念念不忘啊!
“他是誰?我看看我認不認識。”
“他的名字叫趙過。”霍光答道。
“趙……過?”霍邯在腦海中搜了一圈,覺得這個名字的確是有點印象,好像是漢朝的一位農業家?但是太具體的情況,霍邯也就不清楚了,畢竟這種知識還是很偏門的。
雖然趙過在曆史上的名氣不是很響亮,不如賈思勰、陳旉、徐光啟、王禎等農科大神,但實際上趙過是一位全能科技型人才,對於整個中國早期的農業有非常大的影響。
趙過在漢武帝末期被任命為搜粟都尉,當時的大漢已經風雨飄搖,多年的南征北戰和大興土木,大量勞動力死於沙場和工地,貧苦民眾紛紛逃難疏於農業,大漢國庫空虛,朝野混亂。
趙過上任之後,在農業生產動力、技術和工具三個方麵的都有突出的貢獻,發明推廣了更加科學合理適應大漢情況的代田法,又研發出了新的農具如耦犁和耬車等等。
此外,為了鼓勵和帶動百姓用代田法和新農具,趙過又在京畿地區命令縣、鄉長官、三老、力田等地方官吏帶頭學習。
這些基層父母官員學習了代田法和新農具之後,又把這些知識傳授給老農,再步步推廣,讓代田法推廣到了河東﹑弘農﹑西北邊郡乃至居延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