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導彈係統是英國肖特公司在“標槍”導彈基礎上發展的一種高速近程麵對空導彈武器係統,導彈代號S14.1986年研製工作正式開始,1988年肩射型“星光”導彈首次試驗成功,1988~1989年開始進行批量生產,1993年裝備英國陸軍,“星光”最初設計為一種單兵便攜式快速反應的麵對空導彈係統,用以替代“吹管”和“標槍”導彈。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三腳架式、輕便車載式、裝甲車載式以及艦載式等多種型號。到1993年底,共生產了422枚“星光”導彈,研製及生產的總費用2.7億英鎊。一套“星光”導彈係統的售價約為10.75萬美元。
技術指標
“星光”導彈,對付目標:低空飛機、直升機;發射筒外徑274mrn;作戰距離:最大7km;質量20kg;最小300rn;速度>4Ma;殺傷概率96%;戰鬥部3個;“標槍”動能製導體製:激光架束製導;穿甲子彈頭和小型;爆破戰鬥部子彈頭;發射方式:單兵肩射、三角架發子彈頭長300mm射、車載發射、艦射彈徑25mm;彈長1.397m,質量lkg,彈徑127mrn;動力裝置: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布局與結構
導彈彈體為圓柱體,彈體後部有“十”配置的矩形尾翼。導彈前端為3個“標槍”子彈頭。呈正三角形分布,子彈頭為鴨式布局。在脫離彈體後,子彈頭利用其可控尾翼來實現飛行姿態控製。
“星光”導彈使用的是半主動視線指揮係統,光電跟蹤係統的承包商是阿非莫公司。當主火箭發動機工作完畢,3個“標槍”彈頭實現自動分離並開始尋找目標。“星光”導彈的瞄準裝置包含兩個激光二極管:一個垂直掃描,另一個水平掃描,構成一個二維矩陣。“星光”導彈的3枚殺傷子彈頭就在這個矩陣中飛行,“標槍”子彈頭利用可控尾翼沿軸線調整其位置以提高命中概率,目標跟蹤和導彈製導均由光電或毫米波雷達跟蹤器完成。
“星光”導彈彈頭由3個“標槍”子彈頭組成,每個子彈頭包括高速動能穿甲彈頭和小型爆破戰鬥部,殺傷體占各分彈頭長度的一半多。散開的單個“標槍”子彈頭最適合用來摧毀攻擊地麵飛機。
動力裝置
“星光”導彈采用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內裝高能助推劑,可在瞬間使導彈達到最大速度,Graviner公司為發動機提供一個安全係統,使導彈離開發射器達到安全距離後發動機再開始點火。
“星光”導彈采用新型的三彈頭設計,以彈頭碰撞擊毀目標。發射時,導彈由第一級新型“脈衝式”發動機推出發射筒外,飛行300m後,二級火箭發動機啟動,迅速將導彈加速到4Ma。在火箭發動機燃燒完畢後,環布在彈體前端的3個子彈頭分離,由激光駕束製導。三者之間保持三角形固定隊形,向共同的目標飛去。
“星光”是90年代同類導彈中最先進的導彈之一,它具有速度快、反應時間短、發射方式多樣、單發殺傷概率高等特點。“星光”已成為國外近程防空導彈市場的有力競爭者,頂計國外可能的定貨至少為15億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