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日本Chu-SAM中程地空導彈(1 / 1)

日本Chu-SAM中程地空導彈導彈係統也稱為03式中程地空導彈,主要用來替換已服役多年的美國“霍克”防空導彈,並與“愛國者”、81式近程防空導彈係統、“凱科”91和“凱科”93一同組成日本的陸基防空反導網。通過這些防空導彈的配合使用,日本擁有良好的防空能力,可攔截多種目標。03式雖透露的信息不多,但在這裏,我們還是要一探究竟。

研製背景

日本雖然在軍事思想方麵受美國影響很深,但在陸基防空領域卻有其獨到的見解。日本陸上自衛隊認為,必須建立嚴密的中、近程防空體係才能確保在縱深狹窄的日本本土作戰的活動自由。但引進的“霍克”中程防空Chu-SAM中程地空導彈係統導彈係統日漸陳舊,並於2005年到達服役年限。如果沒有新的中程防空導彈係統來接替的話,日本陸基野戰防空體係將出現中程防空的漏洞。於是,日本在1989年提出自行研製一種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反導型中程防空導彈係統,以逐步替換陸上自衛隊8個防空群裝備了30餘年的不同改進版本的“霍克”,並於當年進行了項目的預研工作。

1990年,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與開發所和三菱電氣公司合作開始研製,三菱電氣公司為該項目的主承包商。新型中程防空導彈係統可保衛日本陸上自衛隊作戰地域內的部隊和設施。研製過程1989-2001財年,日本開始中程防空導彈項目的演示和驗證,並將新的中程防空導彈係統命名為Chu-SAM。

1993年,開始項目的工程研製階段。然而,由於為該項目進行工業技術儲備以確保該係統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自行研製成功,該項目的研製進度推遲了一年。1994財年,Chu-SAM的研製工作正式開始。日本原計劃在1997財年完成該係統的研製工作,1998-1999財年進行作戰適用性試驗。2000~2001財年開始初始生產,2002財年將該係統部署到部隊。但由於日本國防預算的限製和對係統要求的變更,該計劃表往後推了大約1-2年。

日本於2001財年內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進行首次實彈試驗,2002財年完成作戰適用性試驗,2003財年開始投資進行初始生產。截止到實彈試驗階段,日本防衛廳對Chu-SAM中程防空導彈係統的研究和開發資金的總投入約為10.7億美元。

性能特點

Chu一SAM主要用於對付作戰飛機,也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同時也可攔截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因此,該係統可用於低層反導作戰。

根據目標類型的不同,Chu-SAM的射程在25-50千米之間,最大攔截高度為10千米,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為2.5馬赫。Chu一SAM還具有超視距作戰能力,可部署在日本本土特色的山地地區使用。導彈配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有推力矢量係統,先進的戰鬥部配有近炸和觸發引信。

Chu一SAM導彈采用了先進的複合製導體製,具有良好的抗光電幹擾能力。據分析,Chu-SAM綜合吸收了日本自行研製的改進型81式近程防空導彈係統和“凱科”91防空導彈係統的先進製導技術,即主動雷達和成像雙模自導引係統。導彈飛行中段采用定向指令製導,並具有數字地圖目標軌道預測能力。雷達尋的和成像尋的結合可使來襲目標難以通過釋放幹擾而逃脫跟蹤。而且,該係統能夠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作戰,這對攔截攜帶誘餌的戰區彈道導彈是非常有利的。

運輸裝填車

Chu一SAM導彈係統采用垂直發射方式,可以360.全方位攻擊目標。由於采用了預編程導航係統、先進的指揮鏈路和主動雷達自導引係統導彈可實現對目標的精確打擊。此外,該係統還具有同時對付多個目標的能力。係統的發射車、運輸裝填車、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車、指揮控製中心均采用8~8輪式越野底盤。由於自動化水平較高,Chu-SAM係統的操作人員數量大為減少。

Chu-SAM導彈係統每個火力單元包括4輛發射車、1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1個指揮控製中心和1個火控站。每輛發射車上裝有六聯裝發射係統,導彈封裝在運輸、發射一體的發射箱內。每個防空群有4個或5個火力單元。

裝備部署

根據計劃,日本陸上自衛隊從2005年開始裝備Chu-SAM中程防空導彈係統。該係統的生產速度是每1-2個財年更換1個裝備“霍克”一改2型防空導彈群。“霍克”一改3型導彈仍將繼續服役。

Chu-SAM中程地空導彈係統的平板狀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可同時搜索、探測和跟蹤多個目標。Chu-SAM導彈係統火控站采用日本國產44高機動越野底盤。Chu-SAM係統導彈征580千克,彈長4900毫米,彈徑300毫米。彈體成“十”字形布置前翼和尾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