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開自動武器的先河
1840年2月5日,馬克沁生於美國緬因州桑格斯維爾。小時候,他家境貧寒,沒有去上學。他雖然沒有接受學校教育,但天生喜歡思考,每天都要跑到叔叔的工廠中去研究他的各種發明。後來,馬克沁在電器方麵的發明較多,卻不斷遭到當時美國的電器老大——愛迪生公司的排擠,隻好去倫敦開辟新的電器市場,並在那裏定居。當時正值歐洲大陸戰火紛飛,敏銳的馬克沁很快意識到製造武器能夠成功,於是他轉變了自己的鑽研方向,投向速射武器領域。
馬克沁沒有受過專業知識的訓練,所以當時很多專家根本就看不起他。在1883年他開始進行機關槍原理性試驗的時候,人們仍然不相信他能有什麼發明。
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采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凶焰滔天·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英國軍隊的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祖魯太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爾戰役和蘇丹戰役中,馬克沁機槍也使進攻的敵人死傷累累。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的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國陸軍裝備了超過12500挺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鬥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
·李鴻章與馬克沁·
1884年馬克沁在英國舉行發布會,各國都有代表出席會議,中國也派了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李鴻章出席。當時表演的是速射,機槍在半分鍾內一口氣打出了300發子彈。李鴻章大開眼界,連聲感歎“太快了,太快了。”但是當時正值中法戰爭前夕,積弱的清政府沒有給李鴻章多少可以調用的銀子。李鴻章雖然希望自己籌建的新式軍隊也能有這樣的武器,可是當他發現這樣的槍會浪費大量子彈後,也不得不自歎“太貴了,太貴了”。其實不僅僅是李鴻章,就是很多法國人、俄國人也認為馬克沁的機槍太浪費軍火,不願意購買。然而,在德國,馬克沁卻獲得了相當數量的訂單。
抗日元勳——ZB-26輕機槍
捷克ZB-26輕機槍,是20世紀2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研製的一種輕機槍,它是一支設計優良、製作精細且性能可靠的武器。
捷克造真可靠
重機槍誕生後,以其駭人聽聞的火力和威力受到各國軍人的另眼相看,但它的重量使得它的戰場生存能力不高。在這種情況下,機槍小型化便成為趨勢,不少國家都研製發明了輕型機槍。捷克ZB-26輕機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ZB-26輕機槍的設計非常可靠,屬於導氣式、槍機偏移閉鎖的彈匣供彈式輕機槍。該槍采用開膛待擊方式,有利於彈膛的冷卻。這些經典設計,使ZB-26輕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激烈的戰爭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不易損壞,使用維護方便,射擊精確,隻要更換槍管就可以持續射擊。
ZB-26輕機槍的操作非常簡單:根據射擊陣地情況,先將兩腳架打開,調至合適高度,展開抵肩托板,打開彈匣座和拋殼窗處的防塵蓋,將實彈匣插入彈匣座並使其被彈匣卡筍固定。向後拉動拉機柄,帶動槍機向後,直至被阻鐵掛住形成待發狀態,然後將拉機柄推回原位。隻需要一個二人機槍組,經過簡單的射擊訓練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
日本士兵的催命符
ZB-26輕機槍一誕生,就因為其相對簡單的結構,可靠的性能受到中國人的青睞。它的價格較低,仿製相對比較容易,有著非常不錯的殺傷力,無論是中央軍,還是直係皖係奉係桂係等各路軍閥,都紛紛購買並仿製。
到抗日戰爭爆發,ZB-26輕機槍已經是中國步兵班排的絕對火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