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仿製的M18A1於1966年定型,因此命名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結構、威力、使用方法均與原品相同,但中國生產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上增加了一個獨特的延期引信裝置,該裝置為我國獨創,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同類產品上都沒有。
該引信的獨特之處在於不需要電源,直接將普通雷管裝入地雷的雷管室,然後裝上延期引信,使用前拔掉保險銷,將引信外套筒轉動90,引信即發火,延時5~8秒後起爆。66式反步兵定向雷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深受部隊官兵歡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武器專家休伯特·沙爾丁和匈牙利人米斯奈幾乎同時發現,在一塊帶弧度的鋼板後引爆炸藥,炸藥在起爆時大部分衝擊力垂直作用於鋼板上,爆炸過程中鋼板凹麵就會形成一個高速侵徹體,其破壞能力非常驚人。當時人們將這個發現命名為米斯奈-沙爾丁爆炸效應。
休伯特·沙爾丁利用該原理設計了一種定向地雷,不過還沒等他的設計投入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
接著,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在誌願軍打擊下丟城失地,節節敗退,特別是誌願軍的夜襲戰和穿插包圍,讓美國士兵們惶惶不可終日。為了固守陣地、挽回失敗局麵,“聯合國軍”陣營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種可由單兵攜帶並使用的有效武器,就像重量輕、結構簡單的反步兵地雷,於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爾丁的發現,接著就有了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誕生。
殺人的菠蘿——英國“米爾斯”
追溯現代軍用手榴彈的根源,“米爾斯”手榴彈是不可回避的一款手榴彈。英國的W.米爾斯爵士於1915年研究成功、並以自己姓氏命名的這種手榴彈,代表了當時此類投擲彈藥發展的最高水平,並從此確定了無柄手榴彈的基本結構模式。也因此,在單兵手擲彈藥的發展史上,英國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名聲顯赫的“米爾斯”牌
“米爾斯”防禦型無柄手榴彈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可分為早期的No.5係列、中期的No.23係列和後期的No.36係列三大類。二戰中英聯邦軍隊使用的是No.36係列,其中又以No.36M為主,該彈屬於手投、槍發兩用手榴彈,是英國皇家兵工廠在No.23係列手榴彈基礎上改進而成的。No.36M於1932年列裝,並且一直生產裝備到1960年代初才被L2型手榴彈所取代,是英國生產和裝備最久的一種手榴彈,加拿大等英聯邦國家也都生產和使用過這種手榴彈。
簡單方便的“米爾斯”
“米爾斯”手榴彈的使用方法與一般無柄手榴彈基本相同,先將有保險握片的一麵彈體朝向掌心,緊緊握住,然後用另一隻手抽出保險銷,用力向目標投出就可以了。
“米爾斯”手榴彈的優點是結構和零件形狀較為簡單,加工和組裝方便,同時裝藥量和殺傷威力均較大,而且引信發火組件可以單獨存放,有利於提高手榴彈儲運的安全性,也方便更換引信。
·“米爾斯”的同門兄弟·
No.68係列兩用反坦克手榴彈:No.68係列兩用手榴彈是英國1940年研製成功的一種特殊的反坦克手榴彈,其特點是采用了空心裝藥技術,既可手投,又能槍發,使用比較靈活,具體型號有No.68Mkl、No.68Mk2、No.68Mk3、No.68Mk4、No.68Mk5和No.68Mk6,除了標準戰鬥用彈外,還有彈體內填充沙子的訓練彈等。
No.69係列進攻手榴彈:No.69係列是英國專門研製的進攻型手榴彈,雖然名氣遠沒有“米爾斯”手榴彈那麼大,但也是當時英軍步兵常用的手榴彈,曾大量生產裝備過。該係列手榴彈的最大特點是采用酚醛樹脂來製造彈體和其他零件,可以有效控製殺傷破片數量,進攻使用更為安全,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先進的。由於No.69性能優良,一直使用到20世紀60年代初,才被二戰中被使用最多的L2係列手榴彈完全取代。
·手雷與手榴彈·
不帶手柄的手榴彈,又稱“手雷”。在英文中“手榴彈”和“手雷”是一個詞,這也說明了二者實為“一母同胞”的兄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各有千秋:手榴彈由於帶柄,故投擲性較好,同等重量的手榴彈要扔得更遠,且落點精確,一般練習後很容易掌握;最大的優點是在山地進攻時,向上投擲後落到斜麵上時不會滾下來。手雷的優勢在於威力大,殺傷性好,且爆炸無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