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陸戰先鋒——坦克(3)(1 / 2)

“黑鷹”主戰坦克上還安裝了許多令西方極其感興趣的“東西”,如可探測30千米範圍內直升機的傳感器及神秘的RPz-86M型防雷達探測塗層,這種塗層能有效減少“黑鷹”主戰坦克被敵方發現的概率。為保證乘員能在任何條件下完成作戰任務,車內安裝有空調係統、抗幹擾數字化保密通信係統、衛星導航定位係統和獨一無二的敵我識別係統等。

作為蘇聯的實際繼承者,俄羅斯擁有原蘇軍絕大部分的裝甲部隊,這包括原駐東德、捷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精銳裝甲集團軍,還有駐西伯利亞的龐大裝甲部隊。這些部隊擁有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和最強的戰鬥力。它還繼承了原蘇聯最大的四個坦克生產廠中的三個:基洛夫坦克廠、車裏雅賓斯克的坦克城和下塔吉爾的坦克廠。可是,俄羅斯岌岌可危的經濟狀況,使得國防部門沒有資金采購更先進的武器裝備。資金的不足,直接導致裝備嚴重老化,武器來不及更換,士兵們身體狀況變差,沒有時間和金錢用來訓練。以至於俄軍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大失水準,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還損兵折將,在國際社會上飽受冷嘲熱諷。

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它又開始努力恢複它的大國身份。各坦克設計局紛紛拿出了他們的新作:Т80YK、Т90、“黑鷹”,還有最近公開的Т-95等等。這些坦克有的是在原來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有的則是全新設計的。其中最先進的還屬黑鷹。

無奈歸去——印度阿瓊主戰坦克

阿瓊主戰坦克是印度耗費三十多年,花費數十億盧比,尚在研製中的先進坦克。

數十年的心血

1972年,印度陸軍提出用新型主戰坦克替換正在生產中的勝利式坦克的要求。同年8月,印度戰車研究院即開始新型主戰坦克方案研究。1973年5月中旬,印度國防部長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印度議會決定自行研製一種新型主戰坦克。

阿瓊主戰坦克是印度自行研發和製造的第三代坦克。起初它被命名為MBT80,後改稱為印度教神話中戰神的名字“阿瓊”。印度曾經自稱“阿瓊”坦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種坦克之一,另外兩種是美國的M1A1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阿瓊”坦克的設計得到以製造豹-1式和豹-2式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馬菲-韋格曼公司的幫助,然而性能上與豹式坦克有著天壤之別。印度為“阿瓊”坦克專門研製了一種“坎昌”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的“喬巴姆”裝甲,但最終也證明隻是號稱而已。

數十億盧比

印度正式批準研製該坦克的時間是1974年3月,該研製計劃同時得到第一次撥款1.55億盧比,預研工作自此開始。

該坦克重52噸,主要部件例如發動機、傳動裝置、120毫米線膛火炮及其彈藥、先進的裝甲和火控係統均要求在印度生產。

直至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製成時,該項計劃已支出3億盧比。1985年3月,對外展出了該樣車。到1988年年底,印度擬製造20輛阿瓊坦克樣車以便對武器、火控係統、發動機及傳動裝置和懸掛裝置等部件進行廣泛試驗。然而截至1987年年底,才製成10輛樣車,其中6輛交給印度陸軍試驗,其餘4輛留在戰車研究院供院方試驗和改進發展。

該坦克正式研製以來計劃一再延期,時過15年仍未完成。研製經費一再追加,已達29.20億盧比,是第一次撥款的20倍,其中,對外交流費用為8.936億盧比,約占總經費的三分之一。僅戰車研究院1986年3月以前的開支就達到6.882億盧比,其中對外交流費為3.286億盧比。

一朝成笑話

印度陸軍對阿瓊坦克的評價不高,在樣車鑒定報告中指出:“試驗結果表明,阿瓊坦克在設計和性能方麵不能滿足用戶的驗收條件”,“最糟糕的是發現設計阿瓊坦克時未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養性”。

2008年4月16日,印度國會的防務委員會提交的第29份報告中,引用一名印度軍官的話說,“我們進行了冬季測試,這款坦克表現很差,共有4台發動機出現故障”。印度《斯坦時報》的文章說,“阿瓊”坦克正遭受一係列問題的困擾,包括火控係統、懸掛係統,機動性也很糟糕。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阿瓊》坦克,經過30多年的研製仍然沒有達到預定的指標,不僅在時間上創造了3代主戰坦克研製周期的世界之最,而且性能上甚至不如某些二代主戰坦克,足以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