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二 豬的生物學特性與利用(1 / 3)

任務一 豬的生物學特性

豬的生物學特性是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的,是豬有別於其他家畜的主要標誌,也是科學養豬的重要依據。

一、世代間隔短,繁殖能力強

豬一般在4~6月齡達到性成熟,6~8月齡就可以初次配種;妊娠期為114d。我國地方豬種性成熟早,一般在3~4月齡、體重25~30kg時達到性成熟。而培育豬種和國外引進的豬種以及雜交豬,一般要在6~7月齡、體重達65~75kg時才出現性成熟。

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豬是常年發情的多胎高產動物,平均一年能分娩2.2~2.5胎,若適當縮短仔豬的哺乳期,母豬可2年產5胎。後備種豬可以當年留種、當年產仔,世代間隔短。

母豬每窩產仔數多數在10頭以上,年提供商品豬可達18~22頭,比其他家畜都高。母豬一個發情期一般可排卵20多個,其卵巢上產生卵原細胞11萬個,但在它一生的繁殖利用年限內隻能排個卵400;公豬一次射精量達150~500mL,其中含精子數200億~800億個。豬的乳頭多,為6~8對,可繁殖年限較長,一般為4~5年。

二、抗逆性強,食性廣,飼料利用率高

豬是單胃雜食動物。豬的門齒、犬齒和臼齒都很發達。豬的胃是肉食動物的單胃與反芻動物的複胃的中間類型,可利用各種動植物和礦物質飼料。豬的采食量大,消化道長,消化吸收能力較強。豬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較弱,隻靠盲腸中少量共生的有益微生物分解纖維素,豬對粗纖維的消化率為3%~25%,消化能力隨品種和年齡的不同而有差別。飼糧中粗纖維的含量一般幼豬不超過4%,育肥豬不超過9%,而成年豬則可達10%~20%。中國地方豬種的大腸比國外豬的大腸要長,因此,更有利於大腸微生物分解纖維素,具有耐粗飼的特點。豬對飼料的轉化效率僅次於雞,而高於牛、羊。

我國許多地方豬種在抗寒性、耐熱性及抗病力等方麵都有較強的適應性。

三、皮下脂肪厚,汗腺不發達

豬和其他家畜比較,沉積體脂肪的能力強,特別是在皮下、腎周和腸係膜處脂肪沉積較多。豬的皮膚厚,皮下脂肪層厚,1歲以上的公豬,其肩部皮膚像軟骨那樣堅硬且厚。豬的汗腺退化,皮脂腺小、功能差,所以大豬都怕熱。由於皮脂腺不發達,豬也容易得皮膚病。但應注意,仔豬大腦皮層調溫中樞不健全,皮下脂肪少、毛稀、皮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故仔豬怕冷、怕潮。有諺語說“大豬怕熱、小豬怕冷”。

四、嗅覺、味覺發達,聽覺靈敏,視覺不發達

豬的嗅覺發達。仔豬產下後數小時就能通過氣味找到自己的母親。如仔豬吃母乳數小時後,再寄養到其他母豬處時,仔豬會拒絕吃乳而尋找自己的母親。豬可依靠嗅覺尋找地下埋藏的食物,發情母豬能通過公豬特有的氣味找到公豬。

豬的聽覺很敏感,能鑒別聲音的強度、音調和節律,並形成條件反射。如給以固定的聲音刺激(如口哨),可使仔豬形成吃乳、母豬泌乳的條件反射。因而,可以用口令和聲音調教。

豬的味覺也較發達。

豬的視覺很弱,缺乏精確的辨別能力,不靠近物體就看不見東西,不能分辨顏色。

五、性情溫順,易調教

由於豬的性情溫順,因此容易調教。家豬經過調教後,能夠建立條件反射。按指定的地點起居、進食、排泄,便於管理,有利於生產。有研究認為,家畜中最聰明的動物是豬。豬能學會狗所能做的任何技巧,並且訓練時間較短。

豬有相互咬食現象,又稱為“相食症”,是肉豬生產中常見的危害較大的一種惡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為常見,其次是咬頸、腰、背等。多發生在生長幼豬群中,發生了“相食症”後,豬體傷痕累累,一旦傷口感染或化膿,會蔓延至脊椎,影響到部分或整個胴體的質量。飼養密度過大、采食槽位不夠、供水不足、重新組群、空氣汙濁、食鹽過少、鈣磷不足(或過多)等,會導致“相食症”的發生。

六、愛好清潔,定居群遊

豬是愛好清潔幹燥的動物,它不在吃睡處排泄糞尿。若圈舍過小,豬密度大,就無法表現出喜好清潔的習性了。所以在仔豬組群後,應立即訓練、調教“三點定位”。讓其在固定地點排便、采食和睡覺,關鍵是調教其定點排便。

豬是群居動物,群居位次明顯。不同窩的仔豬斷乳後,在初合圈時會發生以強欺弱、強者搶食及仔豬間激烈地咬鬥現象,並按不同來源,分群躺臥。經過數天後,就會形成一個群居集體,以勝利者為核心,建立位次關係。在沒有圈舍的情況下,豬能自己找到固定的地方居住。仔豬一般較合群,若受驚嚇,則立即聚集在一起或成群逃跑。

七、生長期短,周轉快

與馬、牛、羊相比,無論是胚胎期還是生後生長期,豬的生長期都是最短的。商品肉豬在滿足其營養需要的條件下,6~8月齡體重可達80~100kg,優秀的雜交豬5~6月齡體重可達90~100kg,生長期短,生長強度大,周轉快。

八、適應性強、分布廣

豬對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的適應性強,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家畜之一。豐富多樣的品種和種群資源決定了其廣泛的適應性。

任務二 豬的行為習性與利用

行為是動物對某種刺激和外界環境的反應。豬和其他動物一樣,對其生活環境、氣候條件和飼養管理條件等都有特殊的反應,而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如果掌握了豬的行為習性,在生產中科學地利用這些行為習性,製定合理的飼養工藝,設計新型的豬舍和設備,改革傳統飼養技術方法,最大限度地創造適於豬習性的環境條件,就可以提高豬的生產性能,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一、采食行為及其利用

豬的采食行為包括吃食和飲水。拱土覓食的采食行為是豬與生俱有的一個突出特征,盡管在現代化豬舍內,飼以良好的平衡日糧,但豬還會表現拱地覓食的習性。鼻子是豬高度發育的器官,在拱土覓食時,嗅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豬的采食具有選擇性,特別喜愛甜食。顆粒料與粉料相比,豬愛吃顆粒料;幹料與濕料相比,豬愛吃濕料,且采食花費時間也少。

豬的采食有競爭性,群飼的豬比單飼的豬吃得多、快,增重也快。喂食時每個豬都力圖占據飼槽有利的位置,有時將兩前肢踏在飼槽中采食,站立在飼槽的一角,就像野豬拱地覓食一樣,以吻突沿著飼槽拱動,將飼料攪弄出來,拋灑一地。豬白天采食6~8次,比夜間多1~3次,每次采食持續時間10~20min,限飼時則少於10min。自由采食不僅采食時間長,而且能表現每頭豬的嗜好和個性。仔豬每晝夜吸吮次數因日齡不同而異,為15~25次,吸吮時間占晝夜總時間的10%~20%。大豬的采食量和攝食頻率隨體重增加而增加。

在多數情況下,豬的飲水與采食同時進行。豬的飲水量是相當大的,仔豬初生後就需要飲水,仔豬吃料時,飲水量約為幹料的2倍,即料水比為1∶2。成年豬的飲水量除飼料組成外,很大程度取決於環境溫度。吃混合料的豬,每晝夜飲水9~10次;吃濕料時平均2~3次;吃幹料時每次采食後需要立即飲水。自由采食時通常采食與飲水交替進行,直到滿足為止;限製飼喂的豬則在吃完料後才飲水。仔豬在2月齡前就可學會使用自動飲水器飲水。

根據豬的采食行為,生產上經常采用群養、喂顆粒料或在飼料中添加帶甜味和乳香味的添加劑,提高仔豬的采食量。另外,當母豬產後食欲不強時也可以改喂幹料為喂濕料,改粉料為顆粒料,增強母豬食欲,同時24h提供清潔飲水。

二、排泄行為及其調教

豬不在吃睡的地方排泄糞尿,這是遺傳下來的本性。因為野豬不在窩邊排泄糞尿,可以避免被敵獸發現。

豬愛清潔,能保持睡窩幹燥、清潔,能在豬欄內遠離窩床的一個固定地點排泄糞尿。豬排糞尿是有一定的時間和區域規律的,一般多在采食飲水後或起臥時,選擇陰暗、潮濕或汙濁的角落排糞尿,且受鄰近豬的影響。據觀察,豬飲食後約5min排糞1~2次,多為先排糞、後排尿,在飼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為先排尿、後排糞。在兩次飼喂的間隔時間裏,豬多排尿而很少排糞,夜間一般排糞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但在飼養密度過大或管理不當時,排泄行為就會混亂,豬舍難以保持衛生,不利於豬的健康生長。

根據以上特性,在組織豬群時,一定要控製飼養密度。豬轉群時,要設法讓豬的第一次排泄就在豬欄內規定的地方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