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女王更女王02(3 / 3)

反正最高指導原則:絕對不要主動找他,也不必撕破臉,不過就是冷漠忙碌到極點!並且嚴守「四不一沒有」的黃金拒絕模式,那就是:「不赴約、不接電話、不回簡訊、不聊MSN,以及永遠沒有時間!」

逼不得已隻好發卡

但是我得很無奈地跟大家說,當女生這樣表現的時候,一些經驗不夠、沉不住氣的男生,會在遇到女生的軟性拒絕後,還是硬要告白,因為他始終不願意相信自己已經被拒絕的事實,或許他想要「告白自爆求解脫」,替這份感情和自己的心情做個了斷,也或許他是個「夢想機會主義者」,想說是不是可以藉由告白來「翻盤」,幻想妳會不會有如電影漫畫中的女主角一樣,其實心裏一直對他有好感,隻是礙於他沒有開口所以妳也不好意思先開口……

遇到這種情形的話,那麼……

即使善良如搭訕教主我,也會叫妳:發卡吧!

用力地給他發下去!

有些人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妳非得使用一些霹靂手段,才能讓他感受到妳真正的想法。有鑒於現在男生在我的教育下,都不喜歡「你是個好人」這句話,所以建議大家既然要拒絕,就要明確一點,如果妳有喜歡的人,就明確地表態「我有喜歡的人,我對他的心意不會改變」;或說「我對你沒有感覺,我們之間不可能」;「我對你沒感覺就是沒感覺,你再怎麼強求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我們有事在社團(公司)見麵談就好,但我一定不會跟你單獨出去的」;「我希望我們是很好的普通朋友就好」……這些說法都既明確又清楚,完全不會讓他有誤會的意思,又堅定地表達了妳的立場和想法。

很多女孩在這個時候,還喜歡加一句「對不起」,但我認為沒有必要,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妳又沒給人家任何機會或任何錯覺,沒有必要說對不起。還有,拒絕的時候,千萬不要說出:「因為你不夠風趣,所以我……」;「你的外型未達我的標準,我喜歡高一點、帥一點的男生……」;「你的想法太幼稚,跟我理想的對象相差太遠……」等等太過於明確,直接傷人痛處的說法,因為那除了會傷到對方的自尊心之外,還會讓他以為如果自己能夠改變的話,也許未來還有機會翻盤,然後繼續在想法和行為上繞著妳轉動,甚至以為有一天改變後就能來個絕地大反攻,到時候妳再刺傷他一次,導致他精神鬱悶甚至崩潰也說不定。雖然這還是他自己的問題,但是如果可以,我們還是盡力把傷害降到最低吧!

如果都被發卡了卻不知好歹,還一直問東問西,猛打電話想約妳出來,老傳惡心簡訊幹擾妳的生活,或者三不五時喜歡問「如果我繼續等待下去還有沒有希望?」、「妳如果跟男朋友分手後我有沒有可能遞補他的位子?」,再不然就是喜歡出現在妳生活周遭製造巧遇,但卻老是擺出一付「深情款款」或者「我傷得好深」那種死樣子的人,就直接與他斷絕聯絡吧!在斷絕聯絡的同時還要注意,除了不跟他出去之外,禮物與宵夜一概不收,千萬不要相信他「我隻是想看妳開心的笑容,妳不必有任何壓力……」的那些鬼話!很多男人骨子裏很賤,妳一接受他任何一點好處或心意,他就覺得自己好像又有希望了。為了怕追妳的他就是這樣的人,不要給他任何機會!

也許妳想保留這個朋友,覺得這樣做會不會太狠,以後大家連朋友都做不成怎麼辦?我想告訴各位女性朋友,真正想把妳當朋友的人,是會為妳著想的,他會知道在妳不想和他談感情的時候,自己先沈澱並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甚至先消失一陣子之後再出現,然後重新和妳做朋友。最好的結果就是他順利喜歡上了另外一個女孩,這個時候他就能開心大方地回來跟妳做朋友。

有些女孩搞不清楚這一點,還硬要被自己發卡的男生不準離開、不準消失,這樣對那個男孩子來說是很殘忍的一件事。妳一廂情願地想和他做朋友,想和他聊每天的生活點滴,但在他的心裏,卻得承受每天看到自己喜歡的女孩不喜歡自己,或者看著妳男朋友的鹹豬手在妳身上遊走卻始終輪不到他……,這根本就是天底下最大的懲罰!所以建議大家,就別那麼「貪心」了吧!讓妳的這位朋友,沉澱一下他的心情,做出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如果他夠成熟夠大方能夠釋懷,自然會回到妳的身邊,衷心祝福妳的生活和感情,這是他的人生功課,不是妳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且根據我們的經驗,有多少好朋友無可避免地會在我們的生命裏來來去去,這是無法強求的事實。我們所能做的,隻有在彼此相處的時候真誠對待,在對方離開的時候平靜看待。麵對自己不喜歡,但是對自己有好感的朋友時,對自己誠實,也對對方誠實,就是最好的拒絕,因為這麼做,妳才不會有所謂拒絕時的罪惡感。所謂拒絕時的罪惡感和尷尬,往往是在謊言被戳破的當下,妳帶給自己或對方發現被妳欺騙時,所產生的負麵情緒。妳現在看似一刀砍進要害的拒絕,說不定正是讓他看清楚自己的欲望和無知的最佳動力呢!真正的友誼,也一定能經得起這種考驗的。

作業:

1.遇到糟糕的搭訕者,拒絕他並請他仔細研讀鄭匡宇的書。

2.嚴格遵守前述所提的黃金拒絕法則,不讓喜歡妳的男生產生任何不必要的幻想。

延伸閱讀

1.韋文峰(2007),《這句話你得好好說──超完美「拒絕」攻略》。台北:雅書堂。

2.約翰.馬克斯韋爾(2005),《人生一定要沾鍋》。台北:智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