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勸降(中)
世間沒有免費午餐,無論周瑜還是孫策,皆絕不會白送蕭言三千石穀糧。
周瑜很快道出三千石穀糧所需代價:“昔,孫伯符奉小袁將軍軍令,破擊劉繇,強取吳郡。劉繇懼我兵強,先小退牛渚渡,再遠避豫章郡。”
“然,劉繇雖然逃竄豫章,其部下太史慈,卻留守蕪湖,串聯宗帥祖郎,募兵山越,據山為賊,入河為盜,危害一方。時孫伯符欲平吳郡、會稽郡兩郡,無暇西顧,遂托我還鎮丹陽郡,與我叔父丹陽太守周尚,抵禦太史慈、祖郎兩賊侵襲。”
“可惜,丹陽戰備尚未準備完畢,小袁將軍突然改任袁胤為丹陽太守,招我與叔父回壽春。由是,討伐太史慈、祖郎兩賊之事,一拖再拖,竟終未能行。”
“時至今日,孫伯符業已討定會稽郡、吳郡,而袁胤又孤身回返壽春,將丹陽太守之位,讓於孫伯符表兄徐琨。徐琨,亦是孫伯符屬將也。”
“袁胤性情懦弱,不堪武略,內不能服長吏,外不能靖除賊患,隻能任由太史慈、祖郎兩賊鼓動山越,殘害百姓。孫伯符卻不然,孫伯符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孫伯符若轄丹陽,勢必發兵剿滅太史慈、祖郎兩賊,安穩丹陽郡十六縣。”
“巢湖至長江,有濡須河相連;長江至蕪湖,有中江相連;震澤湖至蕪湖,亦有中江相連。孫伯符若能有伯達相助,伯達溯河而下,伯符溯河而上,會盟於蕪湖,必可一戰破擊太史慈。而後,伯達沿長江,伯符沿冷河,一一清剿太史慈、祖郎餘孽,再還丹陽郡太平。”
“除賊靖國,大丈夫事也!”
“伯達以為如何?”
然而,周瑜這一番慷慨激昂,蕭言卻是左耳進,右耳出。蕭信費盡心思削弱孫策還來不及,怎肯助孫策圍剿太史慈?
誠然,蕭言熟讀曆史典故,曉得即便沒有他從旁協助,太史慈不久也會投降孫策,替孫策衝鋒陷陣。但是,太史慈若能多禍害孫策一天,總比少禍害孫策一天好不是?
三萬石穀糧,蕭言隻想空手套白狼,即便套不來,蕭言也堅決不肯協助孫策分毫。
如何既不協助孫策,又能空手套白狼呢?
蕭言苦思冥想間,忽然靈機一動,遙指銀屏山峰豎立的數麵旗幟,說道:“公瑾,你可知我巢湖,所立何旗?”
兩人此時距離山峰尚遠,立身舟船遙望,旗幟上所撰字體,一片模糊,根本無法分辨。不過,周瑜素來心細,他昨日初至巢湖校尉府,便已注意到巢湖軍營依次豎立的十五杆大旗。
“替天行道?”周瑜疑惑不解。
蕭言點點頭,說道:“不錯,正是替天行道。”
“袁術悖逆,郊祀天地,私置公卿百官,自建仲氏,欲行篡漢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是,前日聞許都曹公廣傳天子詔書,號召漢室臣子,再行諸侯討董之事,逆兵壽春,斬殺袁術,靖國除賊,我便第一時間豎起漢旗。蕭某雖然不才,卻也是漢家兒郎。諸侯討董之壯舉,常恨生不逢時,白白錯過,今日恰逢諸侯討袁,又豈能置身事外!”
“遙聞許都曹公詔書,更拜孫策為明漢將軍,使其與左將軍呂布,吳郡太守陳瑀,合攻袁術。我在巢湖樹旗,亦是響應孫將軍,願追隨其攻陷壽春,怒斬袁術之首。巢湖所立旗幟,替天行道之下,又有陳、劉、孫、呂四麵大旗,陳是吳郡太守陳瑀,呂是左將軍呂布,孫便是明漢將軍孫策。吾與孫將軍合盟已久矣!”
“竊以為,太史慈山賊,郡縣小患爾;袁術逆賊,國之大患也。”
“孫將軍如欲興兵,與其翻山越嶺,征伐太史慈小賊,不如踐踏淮南,攻殺袁術,再現破虜將軍(孫堅)雄風!”
蕭言沒有直接拒絕周瑜,而是話鋒一轉,說攻殺袁術,遠比擒獲太史慈重要:如果孫策肯效仿孫堅壯舉,蕭言便立時歸順孫策,隨其攻打壽春。
蕭言之所以如此,卻是因他熟讀曆史典冊,曉得孫策雖然自立江東,與袁術彼此齷齪,但直至袁術吐血而死,孫策卻始終未曾與袁術直接對壘。蕭言搬出袁術,卻是用來為難周瑜:不是我蕭言不肯追隨孫策,而是我誌在討伐袁術逆賊。
孰料,聞聽蕭言這一番托辭,周瑜麵露苦笑:“怕是仲達誤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