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巢湖三軍(下)
PS:求票求收藏啦。。。
======
冬去春來,轉眼已是建安三年二月末。
江淮畢竟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雖因寒流侵襲陷入冰雪世界,終將溫和迎來新春。
伴隨一聲驚蟄春雷,江淮正式宣告告別嚴冬苦寒。
自今日起,江淮地區迅速擺脫寒流陰影,氣溫飛速升高,驚蟄時氣溫還在零度左右徘徊,春分時氣溫業已急速攀升至十度左右。雖然步入初春,但是由於江淮春季冷暖空氣交替,氣候卻是時暖時冷,時晴時雨,乍暖乍寒,令人琢磨不透。
建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巢湖終霜。
終霜後第二日,巢湖新舊戰卒、輔兵,全部集結銀屏山山穀。
時至今日,巢湖新舊戰卒、輔兵,人數擴展至一萬人,其中主要包含三大類,分別是太史慈舊日屬兵、保甲製度強征輔兵、以及巢湖新募正卒。
前麵說過,大凡軍伍,皆有輔兵、正卒之分,唯有正卒,才是敵我作戰主力。好似去年年初,袁術征兵時,其攤派人頭數,勒令成德縣強拉壯丁,即是強征炮灰輔兵;而張勳屬下兵卒,招募於城門前,卻是募集優秀兵源,以便編為正卒。強征來的壯丁民夫,士氣低落,除非苦心訓練,武裝思想,否則別想指望他們戰鬥;而招募來的強悍正卒,才是將領衝鋒陷陣的可靠力量。
寒流侵襲江淮,無數流民蜂擁巢湖,期盼巢湖分發活命糧食。彼時,巢湖乏糧,隻能有限吸收流民。為保證巢湖利益最大化,蕭言頒布募兵令,在無數流民間選拔善戰青壯為正卒,巢湖穀糧魚蝦,首先救濟征募正卒的父母妻兒。自此,巢湖聚兵製度效仿漢世風俗,同時采取征兵製與募兵製,募兵製募集精銳,征兵製征集輔兵。
閑話暫且不說。
二月三十日,時令春分,一萬巢湖戰兵,齊聚山穀,旌旗獵獵。蕭言立身南山半腰,莊嚴宣布巢湖正式建軍:“自今日起,巢湖有三軍焉!第一軍,為紅巾兵,人數三千,其中正卒一千二百人,輔兵一千八百人,由興巢都尉楚永所轄;第二軍,為兩湖兵,人數三千人,其中正卒一千二百人,輔兵一千八百人,由巢湖司馬兼丹陽太守太史慈所轄;第三軍,為北府兵,人數四千人,其中正卒一千六百人,輔兵兩千四百人,由校尉府直轄。”
先說紅巾兵。
最初,蕭言視紅巾兵為過渡產物,因缺乏必要製式裝備識別,才不得不令巢湖兵在頸間係紅巾,以此方便敵我識別。因是,隨著巢湖漸漸打開局麵,紅巾軍自然隨之失去存在價值。然則,楚永卻念及紅巾兵是巢湖最初序列,且巢湖兵曾在他指揮下,麵縛草藥紅巾,全殲五千黃蓋水卒,頗有紀念意義,於是請求蕭言給予保留。些許細節,蕭言也沒放在心上,隨口應諾楚永要求——反正獨立建軍的紅巾兵,以後暫由楚永統禦,他愛紅領巾,就玩紅領巾唄。
巢湖三軍,紅巾最富。因形勢需要,楚永所轄紅巾兵,全員水兵,習練舟楫,投擲標槍,牽引火砲,馳遊巢湖,巡警長江,麾下編有千艘戰船。三千戰兵,而有千艘戰船,平均三人一艘戰船,不可謂不富。當然,說是有千艘戰船,但是其中大半,停留船塢,以作軍資,或用來及時替補損失,或如同全殲黃蓋時,用來發動人海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