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248 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1)(1 / 2)

第248天下一盤棋,淮南我稱王(1)公孫瓚、袁紹、曹操,中原河北

步騭總歸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吳中三傑”,蕭言原準備由他親自招攬步騭一番呢,哪想羅賁竟然因為衛旌鬧出這樣的事兒來。蕭言懶得插足尷尬,立時更改心意,改派曆史上與步騭和睦並稱的諸葛瑾前去招攬、說服——他們倆應該能說上話吧。

目送諸葛瑾退去,蕭言正欲最後一次核檢巢湖擴軍方略,貼身丫鬟鸞鸞突然疾步遞來一張紙條:“淮北傳來消息,公孫瓚死了!”

公孫瓚死了!

年前,繼曹操大舉進軍徐州呂布之後,袁紹向公孫瓚求和不得,索性盡出全軍圍攻易京,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可惜公孫瓚久在冀北,根基深厚,遠非呂布所能相比,袁紹圍攻公孫瓚數月,盡管斬獲不少雜魚,卻始終奈何不得公孫瓚本部。

也是公孫瓚貪心,易京堡壘防禦戰之餘,竟又幻想聯盟黑山賊張燕,使張燕截斷袁紹後路,自己則率軍猛攻袁紹本營,前後夾擊,一戰全殲冀州兵。張燕所率黑山賊盡管呼嘯太行山脈,但是山賊就是山賊,玩山地遊擊戰還行,玩平原大決戰那是純屬找死。袁紹不但迅速擊潰張燕所謂援兵,更獲取公孫瓚裏應外合計策,袁紹於是將計就計,引誘公孫瓚出擊,擊潰公孫瓚本部。易京伏擊戰之後,袁紹軍士氣如虹,公孫瓚軍人心惶惶。此消彼長之下,易京局勢日益嚴峻,公孫瓚自覺萬事不可為,於是盡殺姐妹、妻兒、幼子,乃後引火自焚,寧死不肯跪見袁紹。

自漢獻帝初平二年(西元191年)公孫瓚出兵冀州,至漢獻帝建安四年(西元199年)公孫瓚自焚易京,公孫瓚與袁紹對戰八年,八年間紛紛擾擾……

無論如何,公孫瓚終是死了!

河北之爭,爭在冀州;冀州之爭,爭在袁紹、公孫瓚。公孫瓚既死,袁紹自然成為冀州唯一霸主,河北唯一霸主。公孫瓚舊有勢力死的死,散的散,降的降,徹底並入袁紹帳下,或許有些人另有異心,但是在袁紹一統河北強勢下,他們根本翻不起浪花。

兼並公孫瓚完畢,袁紹又重點部署河北邊疆,羈縻雜胡。

卻說,太平道黃巾之亂掀起漢末混戰序幕,北方匈奴、鮮卑、烏桓亦趁機騷亂邊疆,公孫瓚即是以征討雜胡起家,先遷騎都尉,再升中郎將。因公孫瓚鐵腕強權邊疆政策,袁紹掌權冀州後,反其道而行之,遣使通好烏桓、鮮卑,與之聯盟,共攻公孫瓚。

烏桓前代首領為丘力居,亦是烏桓叛亂發起人,是當年公孫瓚主要對手之一。適逢漢末亂世,公孫瓚心懷異心,養寇以自重,征剿烏桓、鮮卑時常常不盡全力,敵強時他也強,敵弱時他也弱,簡直是借此練兵、養兵。公孫瓚掌兵北疆以來,雖然屢屢擊敗丘力居、張舉,卻從來不肯接受投降。而後,漢朝廷財政危機,嫌棄公孫瓚連綿用兵,所以不顧公孫瓚異議,強勢派出宗室元老劉虞入主幽州,為幽州刺史。劉虞到任幽州,即時更改邊疆政策,一邊接受烏桓投降,一邊縮減公孫瓚軍費,這也是劉虞、公孫瓚兩人矛盾衝突之始。劉虞接受烏桓的投降,不是無條件和平,其中有許多附加條件,譬如叛亂首罪:劉虞雖然沒有追究烏桓首領丘力居罪責,但是要求類如張舉等烏桓叛亂主謀必須處死。劉虞軟刀子政策,引發烏桓內部不少混亂,丘力居不久也留下幼子樓班,莫名其妙壯年逝世。

此後,劉虞扶持樓班成為烏桓之主,並令丘力居從子蹋頓秉政,總領烏桓三部。又過數年,公孫瓚攻略冀州慘敗後擒殺劉虞,兼並幽州,袁紹即時趁機遣使幽州,借助替劉虞複仇名義,主動聯盟烏桓三部,使公孫瓚不得穩居幽州。袁紹此番大舉圍攻公孫瓚,烏桓亦是奉命盡出其軍相助。

剿滅公孫瓚之後,袁紹固然成為河北霸主,但是烏桓也因為袁紹往年支持深深紮根幽州遼東,形勢極其嚴峻。袁紹雖然結盟烏桓,卻也不願烏桓威脅邊疆,影響他攻略中原。剿滅公孫瓚同時,袁紹籍借軍威當場宣布:烏桓助朝廷剿滅叛賊公孫瓚有功,特封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為單於。單於本是匈奴首領尊稱,而後流傳鮮卑、烏桓,袁紹分封四人為單於,尊是尊了,但四人品秩相同,再加上還有一位沒有實權的樓班,卻是實實在在的分割烏桓,製造矛盾。烏桓眾頭領尚未來得及發表意見,袁紹又拔出利劍,一邊熱切讚歎烏桓騎兵精銳,一邊說冀州缺乏騎兵突擊,所以:遵循漢家慣例,烏桓精騎而後將全部編入袁紹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