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問霸王誰是霸王(十)開門紅
建安四年十月初六日,廣陵郡堂邑縣南江北亭。
江北亭,即為後世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後世軍事地理,由於滁河深入安徽腹地,六合區被視為南京北門戶,京畿之屏障。但在漢世,或者說在建安四年,六合區地勢尚且不值一哂,不是漢世人眼光不明,而是後世滁河現今還是沒影子的事。滁河雛形的形成,真正訴說起來還要歸功十數年後的吳魏鏖兵江淮,決堤掩灌、溝渠運糧,數條支流在戰爭因素下最終彙聚成為大名鼎鼎的長江下遊支流滁河。
建安四年滁河雖未成型,但江北亭已有通往長江的河流,隻不過源頭不是起於浚遒縣(共和國合肥市肥東縣),而是兩條分別路經建陽縣和堂邑縣的支流。兩條支流河窄水淺,莫說大船縱然是蒙衝小船也無用武之地。亦是因此,蕭言、陳登、孫策經營長江防線時,誰也沒有將目光投向這裏。
先說江北亭。
年初蕭言微服私訪行至全椒縣,越格提拔倉慈,使其建製新縣聯合廣陵郡兵,全權清剿張八嶺山賊。倉慈本是屯田都尉,清剿山賊之餘不忘田間農事,舉著蕭言旗號征集萬數淮北流民在建陽縣大興土木,極力恢複當地糧食生產,甚至清剿張八嶺山賊時,倉慈便是以建陽縣良田為武器鼓舞士氣、瓦解敵心:作戰優異者賞賜建陽縣良田沃野,山賊投誠也一一分發建陽縣土地,變賊兵為治民。倉慈之所以秋風掃落葉般快速平定張八嶺山脈,並協助魯肅策反東城郡,分田地因素當占其中十之六七。
倉慈為在建陽縣廣屯良田,又看上堂邑縣北部豐富水源。因廣陵巢湖軍事聯盟,倉慈輕易說動窮困交夾的堂邑縣,使堂邑縣長準許巢湖征集勞役修建塘口,更改河流灌澆建陽縣良田。與此同時,倉慈因為懼怕孫策遣派小股精銳決堤水淹建陽縣,又千辛萬苦說動堂邑縣以及廣陵太守陳登聯合駐兵江北亭,警戒河道。
再說蕭言。
孫策棄曆陽縣改攻江都縣,本就是蕭言有意為之。
蕭言決定東西兩個戰場同時決戰,並不是準備一戰兼並劉勳、華歆、劉表、孫策,莫說區區巢湖一郡,縱然是曹操、袁紹兩位霸主也沒有那個能耐。蕭言眼裏,孫策一如劉表,巢湖西線決戰荊州水軍不是為兼並荊州,巢湖東線決戰孫策決戰江東兵亦不是為兼並江東三郡。巢湖兼並對象隻有廬江郡劉勳和豫章郡華歆,蕭言隻要廬江郡、豫章郡和西丹陽郡,西線彭蠡澤決戰荊州水軍是因為劉表不許蕭言崛起,東線江北決戰江東兵更是因為孫策不許蕭言崛起。
巢湖東西兩個戰場,都是為擊退列強幹涉。亦是因此,荊州水軍在上遊於巢湖地勢不利,所以巢湖水軍主動進擊彭蠡澤;江東兵在下遊於巢湖地勢有利,所以巢湖步兵層層布防固守不出。
巢湖東線決戰孫策,是一場防禦戰。
蕭言的目的很明確,東線江北防禦戰拖住孫策、擊退孫策,西線彭蠡澤進攻戰兼並兩郡、擊退劉表。
孫策也好,劉表也好,蕭言今年求的隻是將他們擊退。
等蕭言接收廬江郡、豫章郡,實質控製西丹陽郡,才是巢湖真正出兵三吳兼並孫策之時。亦是因為蕭言目的如此,所以巢湖集兵濡須河口虛張聲勢,重點經營曆陽渡口,蕭言不在乎巢湖兵一時處於弱勢,隻要能為西線彭蠡澤決戰爭取足夠時間就是巢湖的戰略勝利。
自古以來,長江下遊兩岸軍事要地有二,西側是江北的曆陽對江南的牛渚,東側是江北的江都對江南的丹徙。盡觀曆史長河,但凡能夠影響曆史走向的長江水戰,有幾次戰役地點不在兩地?可惜,江都縣是廣陵郡轄縣,蕭言管得了曆陽管不了江都。進攻戰拚的是如何尋找缺口,防禦戰拚的是如何沒有缺口,江都縣一日不屬巢湖,所謂經營長江防線就是一句空話。既然長江防線沒辦法死守,蕭言索性禍水東引,將孫策目光引向江都縣:固若金湯的曆陽與危若累卵的江都縣,以孫策那種天不怕地不怕性格,十有八九無視陳登、無視劉備,幹脆利落攻取江都縣。
而後時事演變果如蕭言預料,孫策強攻曆陽三日未果,果斷移軍拿下江都縣。
耳聽孫策攻取江都縣,緊張十餘日的蕭言終於展露笑臉:蕭言自己鎮守阜陵縣,使胡質督軍濡須河口,使蔣濟督軍曆陽縣,使魯肅督軍張八嶺山脈,不就是圍繞江都縣布下一個口袋嘛?孫策從江都縣攻入巢湖,恰是一頭鑽入蕭言布下的口袋陣。不管而後軍情如何演變,蕭言總歸拿到第一手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