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說:如果不好學,陛下何必送臣進學校?
苻堅大為滿意。[18]
酷愛漢學的苻堅當然也不會沒有漢族謀臣,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在考慮再三之後才跟了苻堅的。當時東晉大將軍桓溫西征前秦,王猛一身破衣爛衫前去見他,一麵抓著虱子,一麵高談闊論(捫虱而談便典出於此)。
桓溫說:本將光複華夏,父老為何都不響應?
王猛當然知道原因所在。桓溫西征原本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東晉朝廷對他又不放心。何況即便滅了前秦,朝廷也會另派大員鎮守關中。也就是說,勝則隻有威名並無實惠,敗則威風掃地血本無歸。因此他不能不猶豫,也不能不考慮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比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於是王猛回答:將軍不遠千裏深入敵後,長安近在咫尺卻不渡灞水,百姓看不清將軍之心啊!
桓溫被說穿心思,一言不發。
王猛卻看出東晉和桓溫都沒有前途,因此決定到苻堅那裏去做諸葛亮(事實上苻堅也是這麼看待他的)。隻要能成大業,胡人或漢人又有什麼所謂呢?[19]
苻堅與王猛一拍即合,正如石勒和張賓。
有了王猛,苻堅加速了前秦的漢化,同時加速了統一的進程。公元370年,也就是中亞匈奴人越過伏爾加河的四年前,前秦伐前燕。王猛在陣前召開誓師大會,意氣風發地說:王某受國重恩,決不貪生怕死。今與諸君同心同德共建奇功,光宗耀祖報效國家,大家說好不好?
眾將士一片歡騰,破釜棄糧奮勇向前。
結果,前秦大破燕軍,前燕亡。
毫無疑問,這裏麵有利益驅動。比如大將鄧羌,就是在王猛許諾了他想要的職位後,才一躍而起的。但王猛把氐人的政權看作了自己的國家,卻同樣毋庸置疑。他已經拋棄了那個自以為是的東晉,認異族為自家了。
這樣的漢人,應該不止王猛一個。
事實上對於廣大民眾而言,誰當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子過得如何。而在苻堅和王猛的治理下,前秦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從長安到各州都開通了國道,沿路也種上了槐樹和柳樹,二十裏一亭,四十裏一驛,商旅暢通於道,行人謳歌於途。[20]
前秦能夠實現更大的統一,並非沒有原因。
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苻堅的厲行改革肯定至關重要。作為新建政權,前秦在初期難免部落習氣,勳貴和豪酋更不乏橫行霸道之徒。王猛卻不畏強梁,上任之初就整肅風紀嚴明法製,狠狠打擊不法分子,結果被既得利益集團和氐人上層貴戚一狀告到了禦前。
苻堅決定親自審理此案。
有趣的是,苻堅的斷案標準是儒家的。他問:朕聽說為政以德,治民以仁。卿上任不過幾天就殺人無數,為什麼要如此嚴酷呢?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王猛說: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天下太平,當然可以一團和氣;凶猾橫行,就必須重拳出手。其實,很可能還有一句話他沒有說出來:對待知書達理的當然可以溫良恭儉讓,對付沒文化的野蠻人就隻能用鞭子。
聽完這番話,熟讀漢學經典的苻堅很自然地把王猛理解為法家,理解為管仲、子產一類的人物。他首肯並支持了王猛的改革,而且在初見成效後感歎地說:今天我才知道天下之有法,也才知道天子之為尊。[21]
當然,苻堅也好,王猛也罷,都是儒法並用。在依靠嚴刑峻法打擊豪強肅清吏治的同時,他們也鼓勵農桑,興辦教育,提倡孝悌,苻堅則一月三臨太學。對此,苻堅頗為自得。他曾經問一位儒學博士:朕之尊儒,可以比得上漢的兩位武皇帝(漢武帝、光武帝)嗎?
該博士答:哪裏是二武可以比的。
苻堅笑了。在他看來,前秦就是漢帝國的再生,自己就是漢文明的代表。他甚至不無得意地說:周公和孔子的傳統總算不會在朕的手上中斷。[22]
嗬嗬,他把自己看作了華夏文脈的延續者。
然而王猛卻很清楚,不管前秦做了些什麼,也不管他們做得多好,華夏正宗仍然會被認為是在東晉,因此臨終前對苻堅留下遺言:臣死之後,萬萬不可伐晉。[23]
苻堅放聲大哭,王猛的話卻被當成了耳邊風。
王猛去世八年後(383),苻堅悍然發動了意在吞並東晉的戰爭。此前,他已經滅亡了前涼和代國,鮮卑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讀如常)也來投靠,於是苻堅便認為一統天下非他莫屬。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長江天塹又如何!以我百萬之眾,每人扔根鞭子也能讓它斷流。[24]
但,結果又如何呢?
長江沒有斷流,斷流的是淝水,而且是被前秦將士的屍體阻斷的。中箭後逃出戰場的苻堅和他的部下,則聽見風吹和鶴叫都以為是東晉的追兵,甚至早在交戰前看見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覺得像人形。於是苻堅對中華文明的最後貢獻竟是留下了兩個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25]
淝水成了苻堅的麥城和滑鐵盧。
又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迅速隕落了,盡管此前它曾是那樣地閃亮。這可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中奧秘,難道不該深思嗎?
那就來看淝水之戰。
再分裂
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東晉和前秦乃至整個中國命運前途的淝水之戰,更像是一場沒有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當時,兩軍的先頭部隊分別到達淝水,後續部隊也正陸續趕來。前秦軍由苻堅親率,號稱九十七萬,前後旗鼓相望延綿千裏,東晉總兵力卻隻有區區八萬人。
然而弱小的晉軍居然挑戰了。
晉軍的挑戰書寫得就像邀請函。他們派遣使者過河對秦軍統帥說:貴軍不遠千裏而來,卻臨水布陣,很像是居家過日子的模樣,請問這又如何施展身手?不如請貴軍稍稍後退幾步,騰出一小塊地方來讓雙方將士周旋,下官與諸君騎在馬上緩緩而行慢慢觀賞,豈不是很瀟灑嗎?
當然瀟灑,隻不過也很可疑。
可疑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如無必勝的把握,或者必死的決心,誰都不會背水一戰。苻堅卻滿不在乎地同意了晉軍奇怪的請求。他說:讓他們過來!過來以後,我以鐵騎數十萬圍而剿之,且看他們如何變成落水狗!
苻堅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也並非沒有原因。實際上他不怕交戰,隻怕晉軍退回去固守長江。那時候,沒有了用武之地的百萬雄師,難道當真去投鞭斷流不成?
於是苻堅下令退兵。
晉軍這邊,則以八千人渡河。
是的,八千而已。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秦軍一退便不可收拾。他們不是後退幾步就停下來嚴陣以待,而是狼奔豕突潰不成軍。苻堅之弟副帥苻融親自出馬都阻止不住,自己反倒掉下馬來被亂兵殺死。就連苻堅也身中流矢,隻能落荒而逃。
渡過淝水的晉軍當然不會放過這天賜良機,他們趁機發起進攻並予以痛擊。失去統帥的秦軍失魂落魄,夜以繼日一路狂奔,自相踐踏而死的人蔽野塞川。剛剛拉開序幕的淝水之戰,就這樣突然以戲劇性的轉折告終。[26]
這實在怪異。
是啊,秦軍後退,原本是要騰出地方做戰場,以便與晉軍決一死戰的。不料苻堅一聲令下,竟然就由退兵變成了敗兵和逃兵,而且毫無組織性紀律性可言。難道堂堂秦國軍隊不過烏合之眾?難道他們本來就準備要打敗仗?
正是如此。
事實上苻堅發動這場戰爭並不得人心。他召開禦前會議討論此事時,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不但官員們不同意,將領不同意,他的弟弟苻融也不同意。苻融說:貪得無厭和窮兵黷武,都是要亡國的。何況華夏正統在晉,正統不會讓人。天之所佑,豈是我等戎狄可以滅亡?[27]
這其實是當時的共識,盡管未必在理。
因此,東晉雖然腐朽腐敗,卻仍是人心所向。比如晉將朱序,雖然在被俘後投降了苻堅,卻成為晉軍的臥底和線人。正是他,利用被派往晉營勸降之機,建議趁秦軍立足未穩趕快動手。也正是他,在秦軍剛剛後退時大喊“苻堅敗了”,這才導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麵。
但朱序的謊報軍情隻是導火索。實際上,如果秦軍當真誌在必得鬥誌昂揚,朱序就不會得逞。相反,正因為秦軍早就人心浮動,這才由於一句謊言而全盤崩潰。
其實就連苻堅和苻融兄弟,也都在戰前沒了底氣,這才會在眺望八公山時覺得草木皆兵。情緒是會傳染的。統帥的忐忑傳染給將士,結果就是人心惶惶。換句話說,他們還沒投入戰鬥,就已經準備失敗逃亡了。
苻堅和他的前秦軍,隻能風聲鶴唳。
何況他們也確實是烏合之眾。苻堅的百萬大軍中,有漢人、氐人、羯人、羌人、鮮卑。漢人不想打漢人,羌人和鮮卑則同床異夢。王猛和苻融都說,東晉不可顛覆,羌人和鮮卑才是心腹之患。苻融甚至明確指出,羌人姚萇和鮮卑慕容垂慫恿前秦伐晉,其實別有用心。[28]
可惜苻堅不聽。
事實證明,王猛和苻融說得並沒錯。淝水之戰以後,慕容垂倒是有情有義,以他碩果僅存的三萬人馬護送苻堅西歸,盡管苻堅隻剩下了一千多人。不過走到半路,兩人還是分道揚鑣。第二年,慕容垂稱王建國,史稱後燕。[29]
姚萇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戰前被苻堅任命為龍驤將軍的姚萇是羌人。跟世居西部的氐人一樣,羌人也是古老而弱小的民族。盡管他們在殷周之際曾盛極一時,並世代與周王通婚,但到魏晉早已是明日黃花。不過由於姚萇,這個民族在五胡十六國時代也登台亮相,雖然時間並不太長,政權也不太強。
羌人的政權叫後秦。
後秦是在慕容垂稱王之後建國的。這時,鮮卑人建立的政權除了慕容垂的後燕,還有慕容泓的西燕。於是姚萇決定在燕、秦兩敗俱傷時,再來坐收漁翁之利。
實際上,他也等到了這一天。
淝水之戰兩年後,鮮卑人的西燕軍攻陷長安。姚萇則趁火打劫,在五將山(在今陝西岐山)俘虜了出城迎敵的苻堅,並厚顏無恥地向他索要傳國玉璽。
苻堅怒發衝冠。他痛罵姚萇說:大膽小羌,竟敢威逼天子!玉璽早就送給了晉人。就算在朕手中,也不能傳給爾等。我們五胡的序列中,沒你們羌人的名字!
姚萇又要求苻堅禪讓。
苻堅又罵道:你這叛賊,怎敢自比古人!
姚萇被苻堅罵得無可奈何,隻好將他絞死在佛寺。短時間統一了北方的一代天驕,就這樣死於非命。[30]
實際上早在淝水之戰後,前秦就已經風光不再,北方則再次陷入分裂。第一階段分裂為八國:前秦(氐)、後燕(鮮卑)、西燕(鮮卑)、後秦(羌)、西秦(鮮卑)、仇池(氐)、北魏(鮮卑)、後涼(氐)。分裂隻用了三年,並存則在公元384年到394年的十年之間。
以後的半個世紀,便是不斷有人建國,又不斷有人亡國。新建的有:南涼(鮮卑)、北涼(匈奴)、南燕(鮮卑)、西涼(漢)、北燕(漢)、胡夏(匈奴)。滅亡的則有:前秦、西燕、後涼、後燕、南燕、南涼、後秦、西涼、西秦、胡夏、北燕、北涼,隻留下北魏和仇池。
不過,仇池的滅亡,也隻是早晚的事。
最後勝出的,是北魏。
北魏是十六國的終結者,也是南北朝的開創者。這個時代在南方上承東晉,在北方上承十六國。由於南北兩方麵的勢力長時間對立,所以史稱南北朝。
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朝是一個政權替代另一個政權,北朝則是先由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再由北齊和北周分別替代東魏和西魏。北周滅北齊後,北方再次實現統一。替代了北周的隋滅亡了南朝的陳以後,全中國統一。
顯然,南北朝的重頭戲在北魏,此前的十六國則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首先亮相的是匈奴(漢—前趙),第二個是羯(後趙),第三個是氐(前秦),第四個是羌(後秦)。其中,後趙和前秦實現了北方短時間的統一,而北魏維持統一的時間竟長達將近一個世紀。之前那麼多民族創造的轟轟烈烈和分分合合,似乎都隻是為了這一天。
千呼萬喚始出來,鮮卑人該上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