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服藥之風(2)(1 / 3)

這個故事說明,服了藥必須喝溫酒對於魏晉名士來說,幾乎是個常識。王大雖然在家已經喝得醉醺醺的了,到了別人家仍然沒有拿起冷酒就喝,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候你要是喝冷酒,簡直就是等於喝毒藥,輕則致殘,重則喪命!這也是有前車之鑒的。比如,西晉有個叫裴秀的名士,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地理學家。裴秀有個絕活兒,就是製作地圖,為此還創立了一套繪圖理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這還不算,他甚至還最早提出了比例尺的問題。可就是這樣一個挺有才華的名士,也是吃“五石散”的,更可悲的是,他最後甚至死於“五石散”!死因就是《晉書·裴秀傳》所說的,“服寒食散,當飲熱酒而飲冷酒”,然後中毒身亡。裴秀也不是喝了冷酒馬上就死的,死前害了幾個月的寒熱病,大呼小叫,神誌不清,家裏人也不懂,以為這是內熱所致,於是就用冷水往他身上猛澆,用了幾百石水之後,裴秀終於死在水中,成了一朵提前凋謝的“水中花”。裴秀死時,年僅48歲。

行散

除了吃冷飯,洗冷水澡,喝溫酒,還有一種散發熱力的方法,就是戶外散步。這也有個術語,叫做“行散”或者“行藥”。因為吃完藥的人不能靜坐不動,必須讓身體“煩勞”。哪怕你身體很弱,自個兒走不動,也要在別人幫助下,或拄著拐杖四處走走。像王藍田那樣非要跟雞蛋過不去,脾氣大固然是一個原因,估計也是吃了藥,閑著也是閑著,非要活動活動胳膊腿兒不可。因為“安坐不動”正是服藥的大忌之一。

人在行散的時候,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表現出一種特立獨行的風度。比如東晉名士王恭就有兩件與“行散”有關的雅事。

王恭字孝伯,太原晉陽人,是王大的堂侄,儀容俊美,人見人愛,有人稱讚他的美貌,說:“濯濯如春月柳。”

說他長得清朗而又明淨,就像是春天裏的柳枝,清新宜人。王恭和他的堂叔王大是齊名的,兩人關係很好。有個故事說,一次王恭從會稽(今浙江紹興)回來,王大去看望他。一到王恭家,就看見王恭坐在一張六尺見方的簟子(也就是竹席)上。於是王大也就毫不客氣地對王恭說:“你剛從會稽回來,所以有這種物品,給我一張帶回去吧。”王恭沒說話,等於默認了。王大走後,王恭便將自己坐的那領竹席派人送給了他。而他自己沒了竹席,便坐在草席上。後來王大聽說了這件事,大為驚訝,對王恭說道:“我以為你有許多,所以才向你要的。”王恭笑著說:“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老叔您不了解我,我做人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成語“身無長物”、“別無長物”即由此而來。

遺憾的是,這一對關係很好的叔侄,後來因為別人挑撥離間,竟然在一次宴會上,拔刀相向,反目成仇。但是,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後來,王恭還是經常想念王大,《世說新語·賞譽》篇載:

王恭始與王建武(王大)甚有情,後遇袁悅之間,遂至疑隙。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時恭嚐行散至京口射堂,於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

故事說,王恭當初和王大(因官建武將軍,故稱王建武)關係很好,後來遭到小人袁悅的挑撥,叔侄兩人才有了嫌隙。然而每到興之所至的時候,彼此還是會思念對方。有一天早晨,王恭吃了“五石散”之後,外出行散,來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個演習射箭技藝的射堂,他看到清冷的露水在晨光中閃閃發亮,新生的梧桐剛剛抽出嫩芽,不覺心曠神怡,竟又想起堂叔王大來了。於是說了一句很懷舊的話:“王大故自濯濯。”——王大確實是清新明朗,討人喜歡的。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服用“五石散”之後的行散過程中,一個人的確容易進入超塵脫俗的精神狀態,以至於連過去有過仇怨的人也都不再計較了。

《世說新語·文學》篇還記載王恭“行散”途中的又一件雅事: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

王恭住在京城建康的時候,有一次,他服藥之後,出門行散,信步來到他的四弟王爽(小名王睹)家門口,就問王爽:“古詩中哪一句寫得最好啊?”這裏的“古詩”應該指的漢代末年流傳的一些無名氏的詩歌,大都是五言詩。王爽想了半天,答不上來。王恭就說了:“‘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這句最佳。”你看,王恭在行散的過程中,想的竟然是“古詩何句為佳”這樣十分高雅的文學話題,而且,“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二句,的確充滿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短暫的感歎,這不僅說明王恭的文學鑒賞力很高,也說明服散之後,人會思考一些“形而上”的問題,不那麼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