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大家要問了:清談到底談些什麼啊?簡單說,有三部書是必談的,就是《老子》、《莊子》、《周易》,總稱“三玄”。這三部經典既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涉及到了抽象哲學的命題,思辨性很強,很深奧。除了“三玄”,清談還有哪些有趣的話題呢?我們結合西晉時候的清談狀況來講一講。
比如西晉有個名士叫阮修,他是竹林七賢的領袖阮籍的侄子,是著名的清談家,喜好《周易》《老子》,善於清談。也就是說,清談的“三玄”,他精通至少兩玄。除此之外,阮修還有個清談的強項,就是著名的“無鬼論”。
阮宣子論鬼神有無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獨以為無,曰:“今見鬼者,雲著生時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複有鬼邪?”
有無鬼神的問題,也是魏晉清談中的一個常見的話題,其中也包含了人類對於生命自何處來、又往何處去的深層思考。有一次,阮修同一些人討論是否有鬼神的問題。有人認為人死之後便會有鬼,隻有阮修認為沒有。人家問他理由何在。他說:“現在那些自稱見過鬼的人,都說鬼穿的是活著時的衣服,如果人死之後真有鬼,難道衣服也會有鬼嗎?”阮修的這個質疑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我們一般人聯想到鬼的時候,沒有一個鬼是不穿衣服的。
還有一次,西晉的清談大師王衍來找阮修清談,先談了一通《周易》,談得非常默契。然後話題一轉,王衍又問了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老莊與聖教同異?”這裏的“聖教”就是“名教”,其實也就是儒家的以名位為中心的禮教;“老莊”呢,就是老子和莊子的自然無為之道。這也是魏晉清談一個非常重大的命題,一般稱之為“名教與自然之辨”。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關係到名士的立身處世的選擇問題。一般而言,崇尚名教的往往不排斥仕途經濟,崇尚自然的則向往歸隱山林,遠離功名利祿。比如何晏、王弼是從政的,他們就主張“名教出於自然”,認為萬物都“以無為本”,自然是“無”,名教是“有”,無中生有,有從無來。這種觀點是為了調和當時儒家和道家的緊張關係。而嵇康和阮籍鄙薄富貴榮利,則把老莊自然之道和儒家名教對立起來,比如嵇康就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隻要自然不要名教,因為就當時的情況看,名教實在太過虛偽,已經有名無實了。
作為阮籍的侄子,阮修又是怎麼回答的呢?他隻說了三個字:“將無同。”什麼意思呢?“將無”是個表示委婉語氣的副詞,相當於莫非、大概。這三個字的意思是“名教與自然這兩個東西,大概相同吧?”這種思想恰恰和魏晉玄學調和儒道關係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比何晏王弼更進一層,即認為“名教同於自然”。王衍當時正是朝廷高官,位至三公,但是他在其位不謀其政,每天談玄論道,祖尚浮虛,思想與行為自相矛盾,嚴重脫節,估計也正苦於無法自圓其說呢,一聽阮修如此言簡意賅地把這個複雜的問題解決了,真是喜出望外。於是立馬征召阮修到自己的幕府中做屬官。屬官一般又叫做“掾”,所以當時的人都稱阮修為“三語掾”,意思是阮修僅憑三個字就做了官。
當時還有一個清談大師,名叫樂廣。樂廣很擅長清談,他的清談風格很特別,叫“言約而旨達”,善於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意思。有一次,王衍和樂廣清談,過後他感歎道:“我和別人清談,語言已經很簡明扼要了,可是等到我和樂廣清談之後,便覺得我的語言還是很羅嗦。”
樂廣的清談到底有多簡約呢?我們來看《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給它起了個名,叫做“夢的解析”:
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雲:“因也。未嚐夢乘車入鼠穴,搗齏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即小差。樂歎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
西晉著名的美男、清談家衛玠小的時候,曾問樂廣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做夢?”這是個很抽象的問題,涉及到人的深層心理的問題,後來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專門研究夢,開創了一個學派,叫“精神分析學派”。但是在弗洛伊德之前一千六百多年,一個中國小孩子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想想這個衛玠真的很了不起。麵對這個很深奧甚至很神秘的問題,樂廣怎麼回答的呢?他隻說了兩個字:“是想。”意思是,因為心有所想。和我們俗話所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差不多。但這話也有漏洞。比方說你從來沒有被追殺過,但夢中可能會夢到被追殺的場麵,而且很逼真,這又怎麼解釋呢?衛玠何等聰明,他馬上發現了其中的破綻,反駁說:“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身體和精神都沒有接觸過的事物也能夢見,難道也是心有所想嗎?針對這個反駁,樂廣又回答兩個字:“因也。”意思是:夢都是有因由的,至少與你經曆過或看到過的事有關。他看小衛玠似懂非懂,就又舉例解釋說:“人們總不會夢見自己坐車鑽進老鼠洞,或者搗碎薑蒜去喂一根鐵棒吧?這都是因為沒有想過,也沒有因由經曆的緣故。”衛玠是個很有抽象思維天賦的人,但他有個毛病,就是太執著,於是他就整天思考“夢”與“因”的關係,百思不得其解,竟然積勞成疾。樂廣聽說後,特意命人駕車前去給他分析這個問題,大概這次樂廣說得比較詳盡透徹,衛玠豁然開朗,病情也就好轉了。樂廣感慨地說:“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這孩子有了問題非要弄清楚不可,心裏藏不住事,想來一定不會患上什麼不治之症吧!因為實在太喜歡這個孩子,樂廣後來就把女兒嫁給了他。但是樂廣這句話卻沒說準,衛玠因為體弱多病,又愛好清談,27歲就被“看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