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生沒辦法,隻好去附近的商店換了零錢,然後把50美分交給一臉坦然的福特先生。福特先生接過錢,說了一聲“謝謝”,然後就快步離開了。
服務生有些不滿地小聲嘀咕著:“大富豪也這麼小氣,不就是50美分嗎?真是隻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邁克聽了服務生的話,有些抑製不住地插嘴說:“小夥子,這你就說錯了,福特先生絕對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你看這張報紙上登的這則消息,他上周剛向發生海嘯的地區捐出了5000萬美元。”說著,他把手中的報紙遞給了服務生。
“這怎麼可能,他能捐出5000萬,卻還要在乎這區區50美分,難道他不怕在別人麵前丟麵子啊?”服務生一臉的不解。
邁克在旁邊說:“也許這正是他能成為億萬富翁的原因吧,對於屬於自己的每一分錢,他都沒有絲毫馬虎。我想,無論是50美分還是5000美元,他都同樣的重視。”
這件事讓邁克和服務生都找到了成功的經驗——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合理消費,把每一分錢都用在該用的地方。後來,他們兩個也都成功了。一個成了報界名流,一個則開了一家五星級酒店。
現在,很多中國家庭也逐漸認識到了理財意識、合理消費觀念對孩子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理財中來,借此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認識,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孩子盲目消費、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於非的父母再這一點上就做的非常好。
於非今年14歲,是一個普通的中學生,隨著一天天的長大,他越來越講究吃喝穿戴,衣服要名牌,吃飯要魚肉、過生日還講排場,零花錢不能比別的同學少。平時父母給他零花錢,二三十元都嫌少。
於非的父母很擔心,雖然他們夫妻倆個的工作都不錯,每個月的收入接近萬元,但也供不上兒子這麼大手大腳的花啊,更何況將來於非還要上大學、買房子,他們也要攢一些養老錢啊。於是夫妻二人經過商議,決定讓於非參與家庭理財計劃當中。
晚上,於非放學回來,爸爸媽媽告訴他,準備讓他參與管家。
“怎麼管?”於非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和你媽媽商量好了,咱們三個人輪流管家,輪到誰就把家裏的財政大權交給誰?我和你媽媽商量過了,每個月拿出3000元錢做支出,到時候看誰管的最好。”
於非一聽,高興極了。“管錢”可是他做夢都想的事情,因此他愉快地答應了媽媽。第一個月管家的是媽媽,媽媽上任前製訂了嚴格的支出計劃:一家人一個月的夥食費1200元,娛樂費用300元;於非上補習班以及買學習資料300元,人情往來200元,於非零花錢100元,全家人添置衣服300元,其他支出200元,共開支2600元,結餘400元。在這個月裏,媽媽果然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飯菜葷素搭配,營養豐富,生活也很自如。到了月底一算賬,竟然結餘了600元。其間於非又向媽媽要過幾次零用錢,可是由於媽媽嚴格執行計劃而沒有得到。
第二月管家的是爸爸,爸爸管的也很不錯,一家人生活過得很好,月底結餘了400元。
第三個月,媽媽把3000元錢交給了於非,說:“小非,這是這個月的生活費,我全交給你了。你可要謹慎著花啊!”
“媽媽,你就放心吧!”看到這麼多錢,於非的心裏早就樂開了花,他想:既然財政大權掌握在我手裏,那還不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於是這個月剛開始,於非就經常帶著爸爸媽媽出去下館子、吃麥當勞,還悄悄地把自己的零花錢提到了300元。10天過去了,於非再看抽屜裏,居然已經隻剩下不到700多元了。
這怎麼可能呢?他去找爸爸,爸爸把記錄的賬單擺在他麵前,那些花銷都一筆一筆記得非常清楚,這可怎麼辦呢?於非開始撓頭了。爸爸說:“這個月的管家人是你,你想想辦法吧!”
無可奈何的於非撕掉了自己原來製定的食譜,全部換成了白菜、蘿卜、土豆等素菜,他喜歡的魚肉,看來這個月是沒得吃了。
一個月下來,於非的小臉廋了一圈,爸爸媽媽也都麵有菜色。算總賬的時候,於非發現,這個月的3000元錢已經一分不剩了。爸爸趁機教育他說:“要想持家理財,就必須先有節約意識,如果花錢大手大腳,沒有計劃地盲目消費,難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過日子就要細水長流,不能這樣時鬆時緊。說實話,這個月我還真擔心你會不會營養不良呢?”
爸爸的一席話說的於非紅了臉,他不好意思地說:“爸爸,我以後一定改掉大手大腳的壞毛病,規劃好自己的財富,把錢用在改用的地方。”
爸爸、媽媽聽完,相視而笑了。
【生活悟語】
下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財方法,可以讓自己有更好的金錢意識,就不會再和同學們盲目攀比、胡亂花錢,這樣就能使自己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還能讓我們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因此,同學們在進行消費的時候,不妨先列出一個開支計劃,盡量節省手中的每一分錢,隻花該花的,至於那些無用的奢侈品,千萬不用圖一時之快,換亂購買啊!
【課本鏈接】
《思想品德》(北師大版)九年級,第一單元第二課《了解經濟生活》
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李大釗
我知道什麼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蘇聯】高爾基
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關鍵是要使幼兒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生活故事】
不勞則無獲
上課鈴響了,這節課是思想品德課。同學們都伸著腦袋,翹首以盼,等待著他們的新老師。新老師名叫劉清華,據說他上課課生動活潑,非常直觀,聽過他課的同學們不但能夠動手參與,而且還受益匪淺。總之,在他的課堂上,總會帶給人意外的驚喜。這也是同學們如此急切的原因。
劉老師似乎知道同學們的心情,他大步地走進了同學們的視線。放下教科書,他帶著神秘而自信地微笑,朗聲對同學們說:“同學們,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麵,我給每人帶來了一件小禮物,當作見麵禮。”
“禮物?”孩子們一聽興奮極了,都眼巴巴地看著劉老師。劉老師的手裏除了課本什麼也沒有,怎麼會有禮物呢?不會是騙大家吧!
“現在請大家聽我的口令。”劉老師笑著說,一點也不見窘迫。“起立,把凳子搬起來,在翻過來。”
同學們都照做了。
“哇,好漂亮啊!”
“變形金剛,好酷!”
“……”
孩子們驚喜地叫了起來,原來在每張凳子的背麵都用膠帶粘了各色的貼畫,有女孩子喜歡的花仙子、藍精靈……還有男孩子喜歡的變形金剛、葫蘆娃、孫悟空等等。
“同學們喜歡自己的禮物嗎?”等到教室裏的議論聲漸漸消下去的時候,劉老師問道。
“喜歡。”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你們是如何得到自己的禮物的呢?”劉老師繼續問。
“那還用說,當然是劉老師送的。”幾個膽大的孩子說。
“不,這是你們自己的勞動獲得的。”劉老師正色說。“你們想一想,如果你們坐在那裏一動不動,不聽從我的指令,不願意勞動,還能得到這份禮物嗎?”
“不能。”這一次同學們又異口同聲了。聰明的小芳已經了解了劉老師的用意。舉著小手細細地說:“劉老師,我明白了,你是要告訴我們,隻有自己動手,參加勞動,才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對嗎?”
“對,”劉老師回答。“我正是要通過這件事情告訴你們,一個坐著不動的人,是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永遠也無法賺到錢的,隻有付出了勞動,哪怕僅僅是站起來,翻轉凳子這麼簡單,你們都能夠有所收獲。”
劉老師的話音剛落,教室裏響起了一陣陣的掌聲。就在這片掌聲中,劉老師翻開課本,說:“既然同學們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就讓我們來學習第一課:勞動最光榮。”
坐著不動,永遠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句話恰恰點出了勞動在滿足自己欲望時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我們也要建立這樣的觀念,多勞者多得,沒有人可以不勞而獲。在這一點上,李先生就做的很好。
李先生是在夜市上擺攤做小生意的,他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名叫可欣,李先生很喜歡這個女兒,但從來不溺愛她,不但不讓女兒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還經常帶著她去夜市上,讓她幫忙端茶送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剛剛七八歲的孩子,已經能做很多家務了。無論是掃地、擇菜,還是給客人端茶、削蘋果,小姑娘做得是井井有條。
據李先生自己說,其實家裏並不是雇不起保姆,養不起女兒,隻是因為這樣可以培養女兒的自立能力,也讓女兒知道勞動才能有收入的道理。他說:“自己和女兒私下裏訂了一份“君子協定”,以此激勵女兒的動手意識以及參與勞動的意識。如幫父母做家務或者去夜市上給客人端茶,父母都會付給她工資。如掃地一次2元,倒垃圾一次1元,為客人端水一次0.5元,買早點2元,洗衣服3元……幹完活之後立刻付工資,絕不拖欠。
妻子曾經質疑李先生的做法,她認為孩子是家裏的一員,做家務是應該的,但是如果用金錢來衡量的話,會讓孩子以後和他們不親,眼睛裏隻能看到錢和利益。但是李先生卻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振振有詞地問妻子:“在實行這個協議之前,可欣主動做過家務嗎?”
“沒有,”妻子想也不用想就回答。“每次讓她去做事都得三催四請的。現在確實是好多了。”
“對啊,我的做法不但可以提高女兒的勞動積極性,還能讓她明白勤勞致富,天下沒有白得的午餐的道理,更能培養她的商業意識。現在可是市場經濟社會,咱們擺小食攤的都要知道商業意識越強越好,當然要讓她自己獨立掙錢啊。我們不能總讓她依靠父母,餓了、渴了、冷了、熱了都要找爸爸媽媽,那她什麼時候能長大,什麼時候能獨立啊?我就是要讓她明白,隻有幹活,參加勞動,才會有飯吃,有錢花。”最終,妻子同意了劉先生的做法,和小可欣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約定。
現在,已經過去一年多了,可欣憑著自己的勞動,已經積攢了1200多元錢,她讓爸爸幫自己把這筆錢存在銀行裏,說要等到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再用,她要用自己勞動掙的錢交大學學費呢。
人們總認為,沒有資金再怎麼勤勞也無法幹成自己的事業,其實並非所有的事必須錢多才能奏效,沒有錢買店鋪,沒有錢做更多的投資,這都不要緊,隻要有渴望賺錢的信念,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總有一天會成功,有一個農夫就是這樣的人。
有一位貧窮的農夫,所有的收入來源就是那一塊田地。有一年農夫的田地獲得了大豐收,他把家裏的口糧留出來,發現還剩下一袋麥子,就用這袋麥子去集市上換了幾隻小雞,小雞長大後,開始生蛋,雞蛋又換來了鵝,又換來了羊,羊最後又換來了牛。農夫辛勤地飼養著這些動物,最終賺到了很大一筆錢,開了一個動物養殖場。
雖然農夫原有的資金很少,但他卻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一步步地積累致富,最終成了一個富有的。也許會有人說,不管怎樣,他還有一塊地,一袋麥子嗎,如果一無所有,那該怎麼辦?那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小乞丐的故事吧!
布魯斯是一位教育學家,他對兒童心理以及兒童教育非常有研究。有一年,他去秘魯的首都利馬參加一個教育大會。剛走下火車,他就被一些小乞丐給攔住了。布魯斯知道這些孩子們都很可憐,常常挨餓,因此每個人打發了他們一些零錢,這才走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