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史料中稱這種腰帶為“鉤絡帶”,用鉤子聯絡,可作寬緊兩三層,寬緊隨意,類似於今天我們所用的皮帶。
王雙、張嶷二將交馬,大戰數合,不分勝負。雙詐敗便走,嶷隨後趕來。王平見張嶷中計,忙叫:“休趕!”嶷急回馬時,王雙流星早到,正中其背。嶷伏於鞍上,雙便趕來。王平、廖化截住,救了張嶷回陣。王雙驅兵大殺一場,蜀兵折傷甚多。嶷吐血數口,回見孔明,說:“王雙英雄無敵!”——《三國演義第98回追漢軍王雙受誅》
事實是當時張嶷在今四川西昌一帶做越崔太守,整整十五年都不曾離開。怎麼可能飛越千裏出現在陳倉和王雙大戰,並被打得“吐血數口”呢?
其實羅貫中沒必要渲染此事,諸葛亮有比殺王雙更拿得出手的成績。第二年春天他攻克了曹魏的武都、陰平兩郡,也正是因為這份功績,諸葛亮恢複了丞相職務。
蜀漢的事暫且不提,回過頭來說東吳。石亭之戰後,武昌、夏口陸續報出了所謂“祥瑞之兆”,爆料人言之鑿鑿地聲稱,他們確實看到了“黃龍、鳳凰”。
與此同時,一首流傳已久的童謠重新被提起:
黃金車、班蘭耳、開閶門、出天子。
閭門是吳郡城的西門,據說是春秋時期吳王閭所造。這首童謠的是說吳郡會出一位天子,會是誰呢?自然是孫權。
孫權手下有一位叫胡綜的臣子,雖然是武將,卻擅長寫辭藻華麗的文賦。這一次他獻上了一篇《黃龍大牙》的長賦:
乾坤肇立,三才是生。狼孤垂象,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黃、農創代,拓定皇基,上順天心,下息民災。高辛誅共,舜征有苗。啟有甘師,湯有鳴條。周之牧野,漢之垓下。靡不由兵,克定厥緒。明明大吳,實天生德。神武是經,惟皇之極。乃自在昔,黃、虞是祖。越曆五代,繼世在下。應期受命,發跡南土。將恢大繇,革我區夏。乃律天時,製為神軍。取象太一,五將三門。疾則如電,遲則如雲。進止有度,約而不煩。四靈既布,黃龍處中。周製曰月,實曰太常。桀然特立,六軍所望。仙人在上,鑒觀四方。神實使之,為國休祥。軍欲轉向,黃龍先移。金鼓不鳴,寂然變施。暗謨若神,可謂秘奇。在昔周室,亦烏銜書。今也大吳,黃龍吐符。合契河洛,動與道俱。天讚人和,僉曰休。
囉囉嗦嗦寫了這麼多話,其實意思無非一句話:“黃龍出現了,大吳當有天下!”也就是老天爺已經選擇了孫權做天子,隻有孫仲謀可以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原百姓。
石亭之戰後第十個月,即公元229年的夏天,農曆四月十三,四十八歲的孫權在武昌加冕,正式坐上皇帝寶座,他的年號就叫做黃龍。
隨即是大規模的封賞與追尊,首先是孫氏一門:
孫堅:追尊“武烈皇帝”;
孫策:追尊“長沙桓王”(孫策之子孫紹封為吳侯);
孫登:冊立為皇太子!
接著是文臣武將,文臣以顧雍為首,他本來是吳王國的丞相,如今順理成章當上了吳帝國的丞相。
武將以陸議為首,本來漢朝軍製,最高軍職是“大將軍”。如今孫權在大將軍之前加了一個“上”字,意思是“在大將軍之上”。所以陸議其實是整個東吳帝國的最高軍事長官。
陸議以下,依次提拔,諸葛瑾出任大將軍,步騭出任驃騎將軍,孫權的老同學朱然出任車騎將軍,在石亭之戰中建功的朱桓出任前將軍,全瓊出任衛將軍,在越南立下奇功的呂岱任鎮南將軍、交州刺史,孫權的愛將潘璋出任右將軍,寫了《黃龍大牙》的胡綜則出任右領軍。
提拔了一大堆人,唯獨沒有一個人的名字,那邊是張老夫子、當年把孫權扶上馬的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