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氣話罷了,孫權還不至於混蛋到這個程度。
“如何能讓張子布出府呢?”近幾日孫權所思無非這件事,倔〗雖的老夫子讓人很是頭痛啊!
“自古以來,有像張昭這樣不給皇帝麵子的大臣麼?”孫權問呂壹。呂壹回答了一個字:“無!”
“你有法子引張子布出來麼?”
“有!”
呂壹的靈感,源自春秋。當年介子推隱於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下令放火焚山。呂壹勸孫權也玩一把火,來個火燒張府。
“張公畢竟是個書生,一見失火,必然驚慌失措,奪門而出,到時候陛下正好守在門口,堵個正著!”
這麼個餿到不能再餿的主意,居然被孫權采納了。這夜張府的大門忽然燃起一把大火,不用說,這就是孫權幹的好事。
“陛下,慢飲一杯酒,等張公出來吧!”呂壹還頗有興致、別出心裁地為孫權準備了酒肴,一邊飲酒,一邊等張昭衣衫不整地出現。
“哈哈,這倒也有趣!朕很想看看張公狼狽時的樣子!”
可是眼看著大火熊熊燃燒,張府大呼小叫之聲不絕,可是不見一個人出來。
“呂卿,晉文公火焚綿山,後來介子推出山了麼?”
“不曾,介子推被燒死了!”
“嘿!”孫權一把推了呂壹一個踉蹌,趕緊下令救火。
火很快就撲滅了,孫權急衝衝地奔至被燒得一片焦炭的張府之門戶,久久地站立無語。
庭院中,張昭的兩個兒子張承和張休扶著一張榻,榻上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正是張昭。
一時誰也不知該說些什麼為好,許久還是孫權打破了僵局:“張公,多日不見,你老了。”
“老臣已經是七十七了,能不老麼?”
“朕也已經五十多了,在張公麵前不敢言老。可是歲月畢竟不饒人,張公,這把歲數咱就不要鬧別扭了!”
孫權親手扶著張昭上了自己的皇家馬車,請他人宮,向他致歉。
隨著馬蹄聲的遠去,張家的兒子們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後來的史官如是記載了這史上罕見的君臣一幕:“吳主使人滅火,住門良久。昭諸子共扶昭起,吳主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昭不得已,然後朝會。”
三國的君臣關係中,曹操與郭嘉、劉備與孔明、孫策與周瑜的君臣之交都被後人傳為美談,至於孫權與張昭的這一段你來我往的真實故事,實在叫人感懷萬千,說不出是該稱讚還是惋惜,唯有一個“真”字可以概括其中深意。
也正是因為“真”,千古之中,隻此一例!
三年後,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遺囑中吩咐兒子對其薄葬,隻需裹一塊頭巾、簡單的棺材、穿尋常的衣服即可。聞知噩耗,孫權素服吊唁。
從此東吳帝國失去了一個老人的見證,後世演義小說對這位老人頗為貶低,然而史冊還是為他留下了應有的位置。陳壽評論說:“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事實上,張昭在很多方麵都像一個人,那便是項羽的亞父範增。
隻是孫權的性格較項羽更為柔和,所以最終的結局在傷感之餘也有了一份溫情。在冷冰冰的曆史歲月中,這樣的一份溫情實在是很難得。
別了,張子布!——一個固執而又可愛的老夫子!